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波斯人信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45576
  • 作      者:
    (法)孟德斯鸠(Montesquieu)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波斯人信札》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著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之外,还包括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的名著《波斯人信札》,1734年发表的《罗马盛衰原因论》。
  [编辑本段]孟德斯鸠年表
  1689年1月18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孟德斯鸠,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诞生了。
  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
  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编辑本段]思想影响综述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时代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英国培根的实验主义,法国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对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大批进步的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他们激烈的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被广泛接受。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孟德斯鸠不愧为自己时代的儿子。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战斗了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个战士的一生,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机智而勇猛的抨击了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僧侣主义。他的一生又是一个学者的一生。他毕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各个科学领域的许多问题,撰写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著作、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著。
  由于他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法国18世纪上半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温和派代表,由于他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以在他的思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他一方面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同它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他一方面对宗教僧侣主义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他又不是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虽然比其他许多启蒙思想家更深刻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问题,可却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社会观方面他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
  正由于孟德斯鸠的思想具有这种两重性,所以在他逝世以后,他的思想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间便很自然地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和得到了不同的对待。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反动思想家,都总是力图利用孟德斯鸠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来为自己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一切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则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孟德斯鸠的思想遗产。他们既充分肯定孟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斗争中的伟大功绩,又指出它在这些斗争中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既充分肯定孟在社会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又指出它的社会学中的缺点和错误。
  孟德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是有重大影响的。孟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的自然法理论和他有关自由、平等、私有制的论断等,曾对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尽管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大大超过了自己的前辈。
  孟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他的法制思想、三权分立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谢林、黑格尔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以专制政体为三种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其说尽管在当时受到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成为西方人看待中国的基本前提。18世纪是西方中国观发生根本变化的世纪,即从以“颂华”(sinophilie)占优转为以“贬华”(sinophobie)为主。此外,他亦认为专制主义是亚洲各国的特点。(见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一些西方人接受并滥用。
  孟德理论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曾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用作反对封建暴政的锐利武器,尤其是他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更为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直接采用。
  当时的法国作家大多将遥远的中国描绘成乐土,独《论法的精神》中多对中华帝国的专制有批判。孟德斯鸠曾在鲁昂与一位滞留的中国海员交谈,本着严谨的态度得出了自己的认识。尽管他的见解不免偏颇,但相对于同时代的人是较为接近事实的,也丰富了《论法的精神》的材料。
展开
内容介绍
  《波斯人信札》(1721)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该书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著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波斯人信札》这部书信体小说继承了法国笔记文学的传统。这种文学体裁虽有结构松散的缺点,但却可自由选择主题,组合素材,剪接文字,铺陈事实;可以蓦然而来,飘然而去,戛然而止。但孟德斯鸠与前人不同,或者说,胜于前人之处,在于此书融传奇与哲理于一体,虽无拉伯雷《巨人传》的想象丰富,恣肆汪洋,诙谐生趣,却以虚构影射现实,用事实晓喻真理,借荒诞以娱众,寄覃思于诡谲,情节离奇,文笔幽默,叙事简洁,说理明晰。孟德斯鸠说:“此书出版时,人们并没有把它视为严肃作品,它其实也不是严肃作品。”(《〈波斯人信札〉说明》)正是这种寓庄于谐的风格,令人常读不厌,而又不至于锋芒太露,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小说适应了法国人在路易十四去世后,寄望变革而对摄政时期的改革又感到失望的心情,反映了启蒙运动初期人们要求重新认识现实、寻求真理的躁动心态,同时满足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人们对东方的猎奇心理。这一切,作者通过塑造主人公郁斯贝克而表现出来。郁斯贝克一方面在巴黎宣扬理性的批判,揭露虚假的价值和虚伪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波斯,对自己的后房妻妾,实行最无理性、最无人道、最虚伪的专制。有的评论者把《波斯人信札》中的巴黎见闻与后房故事割裂开来,认为全书不存在统一性问题。其实,该书的统一性和把全书联系起来的“秘密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人们觉察不到的链条”(孟德斯鸠:《关于〈波斯人信札〉的几点想法》),就在于贯穿其中的批判精神,而这种批判精神,正体现在郁斯贝克的两重性格上。作者以郁斯贝克和里加等人在巴黎的所见所闻,所发表的言论,批判了法国当时的现实,笔锋所指,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无所不及,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虽嫌零碎、但却发人深省的社会风情画。与此同时,作者又以郁斯贝克对其妻妾的残酷迫害,批判了当时波斯的风俗。即使如某些人所说,作者写后房故事只是“为了给沙龙消遣,为了解闷”,但当作品发表之后,这故事便独立于作者的意志之外,以它自身的力量去感动人,启迪人。正是这种批判精神、这种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奠定了《波斯人信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当然,《波斯人信札》对法国现实的批判是无伤大雅的,人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事实上也接受了,孟德斯鸠在法国上流社会的成功,说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伏尔泰的命运就坎坷得多。尽管他的作品受到公众的欢迎,但却不容于宫廷,不容于教会,他本人五次被放逐,两度入狱,直至52岁才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另外还要看到,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伊德在其《东方主义》中指出的,西方对东方的描述,无论是在学术著作还是在文艺作品中,都严重扭曲了所描述的对象。《波斯人信札》中所介绍的东方的人情风俗,无论是波斯、印度,还是莫斯科维亚,都是出于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孟德斯鸠以虚构的东方来批判真实的西方的不合理性,可这种批判仍未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性。由此人们不免又想把孟德斯鸠跟伏尔泰作对比。伏尔泰在其名著《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简称《风俗论》)中,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大洲,介绍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但他总是以“称赞的口吻谈到除犹太人以外的非西方的民族”(梁守锵:《风俗论·译者前言》)。看来,在这方面,孟德斯鸠是稍逊于伏尔泰的。但是,尽管孟德斯鸠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的《论法的精神》,可《波斯人信札》毕竟是启蒙运动时期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开启了理性批判的先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波斯人信札》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先是由林琴南以《鱼雁抉微》为名译成汉语,1958年有罗大冈先生的译本问世。拙译参考了罗本,并继承了其中的某些传神之笔。译本根据的原版为Librairie Generale Francaise的版本。“序言”、“原注”和“评论”系乔治·居斯多夫所作,译者对“评论”作了删节。此译本得以出版,还得到Gui DURANDIN教授、Jean-Luc DESCAMPS先生、Andree BERJAOUI夫人、Maurice GAUTHIER先生和Louis DEPAGNE先生的大力帮助,提供插图和资料,译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开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关于《波斯人信札》的版本(1721年)
作者自序
关于《波斯人信札》的几点想法
波斯人信札
第1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说明出国目的在于求知)
第2封信 郁斯贝克寄黑人阉奴总管(嘱咐如何看守后房妇女)
第3封信 扎茜寄郁斯贝克(回忆旧日欢情,诉说别后相思)
第4封信 泽菲丝寄郁斯贝克(诉说阉奴总管的专横)
第5封信 吕斯当寄郁斯贝克(反映伊斯法罕对郁斯贝克出走的议论)
第6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内西尔(担心后房妻妾不守妇道)
第7封信 法特梅寄郁斯贝克(诉说相思激情和孤衾独眠的凄苦)
第8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说明出国的真正原因在于逃避宫廷倾轧)
第9封信 阉奴总管寄伊毕(阉奴生活悲惨,心理变态)
第10封信 米尔扎寄郁斯贝克(询问何谓幸福)
第11封信 郁斯贝克寄米尔扎(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
第12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
第13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
第14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
第15封信 阉奴总管寄黑人阉奴雅龙(说明自己对他的爱护)
第16封信 郁斯贝克寄三墓看守者毛拉穆哈迈德·阿里(表示虔信宗教)
第17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询问如何判别物体的洁污)
第18封信 先知的仆人穆哈迈德·阿里寄郁斯贝克(以猪与鼠的典故说明猪肉何以不洁)
第19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奥斯曼帝国的腐朽衰落)
第20封信 郁斯贝克寄妻子扎茜(责备她与白阉奴狎呢)
第21封信 郁斯贝克寄白人阉奴总管(严责他未尽职守)
第22封信 雅龙寄阉奴总管(奉命返回波斯以加强后房监视)
第23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伊本(意大利里窝那一瞥)
第24封信 里加寄伊本(初到巴黎的印象:讽刺法王路易十四及教皇)
第25封信 郁斯贝克寄伊本(告诉他其侄雷迪赴意大利修学游历;对受到的款待表示谢忱)
第26封信 郁斯贝克寄罗珊娜
……
附录
《波斯人信札》附录
《波斯人信札》评析
孟德斯鸠生平和著作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