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随想录》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和批判精神。
巴金的《随想录》收录了他在香港《大公报》开辟的“随想录”专栏上的文章。从1978年12月1日发表第一篇随想《谈(望乡)》开始,至1986年8月20日完成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共计150篇,先后以《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为名出版,后出版单行本《随想录》,共计42万字,成为当代散文的巨著。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揭露“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种种创伤和苦痛,如《怀念萧珊》等。二是深入反思“文革”,提出“文革”的灾难和影响并没有结束和消除的严肃命题,并将目光投向未来,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希望能给历史留下民族灾难的见证,向世人提出警示,如《“病毒草”》、《“文革”博物馆》等。三是更深层面的忏悔意识的表现。其中既有在面向“文革”灾难历史和对整体历史的反省时,表现出的个人的内心追问;也有在思考民族发展前景时,表现出的对整个民族奴性性格的整体性忏悔。这使得《随想录》不是单纯地像伤痕文学那样停留在哭诉的层面、停留在简单的伤痛展示上,也比单纯地从社会政治角度来反思“文革”乃至极左思潮的历史原因更为深入,它从整体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个人的精神状态上进行反思和灵魂的拷问,具有与民族共忏悔的人格正气和精神魅力。这正是巴金写作《随想录》的创作出发点和独特之处。
《随想录》中忏悔意识的表现,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开始阶段,巴金的忏悔意识表现为一种对自我以及整个民族中“奴性性格”的自责和忏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