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左翼.上海:1934-193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24673
  • 作      者:
    孔海珠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和《文报》、中国是翼作家联盟的国际交流及其他、不可湮没的三封信、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郭沫若、茅盾重写《徐志摩论》、左翼时期被捕牺牲盟员查考。
展开
作者简介
    孔海珠,浙江桐乡乌镇人,1942年12月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翻阅着堆积在案头上的孔海珠女士的《左翼·上海》书稿时,我不禁想起1990年我们夫妇被邀重访日本时,当时东京大学教授、日本共产党的老党员丸山先生请我喝酒的事。席间,他说:“中国的30年代‘左联’文学,你们中国人现在不研究了,而我们日本人还在研究。”我听了这番话,很受触动。不过,“左联”研究走向冷寂,又确是不争的真实状况。前不久,我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作出这样的预警:“左联”研究陷入停顿,人才凋零,状况堪忧。我想这也并非危言耸听。“左联”研究门前冷落,是不是意味着该领域研究已步入极限,其学术资源已被我们开采殆尽,没有必要再做无效劳动了呢?答案应是否定的。
    其实,“左联”的意义远还没有穷尽,其复杂性和历史的深远性甚至远大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其他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和演变牵扯到许多方面的因素,一时一地的有限视角可能很难看清“左联”的真正面目,这就需要我们不必急于求成,想毕其功于一役。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我们离“左联”这段历史还不长,难免会有近视的误差,比如我们对“左联”史料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其后期的史料。
展开
精彩书摘
    冯铿,原名冯岭梅,笔名有绿萼、占春、梅等。1907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潮州,父母亲是穷苦的知识分子。家里她排行最小,甚得父母宠爱。姐姐名素秋,号悲歌,长她十岁,因奋力反抗不自由的婚姻,闻名潮州,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有深深印记。诚如《被难同志传略》中所指出:“姐姐是位有反抗性的女性,同志冯铿幼年时代的教育与反抗性格,都是有赖乎姐姐的。”可惜,她姐姐虽然争取到了婚姻自由的胜利,但终于势单力弱,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悒郁而死。临终时,姐姐对冯铿说:“在学武松的气概,将来替女人们向旧礼教复仇。”冯铿坚定地回答:“我不学武松,要学秋瑾!”在姐姐的影响和策励下,激发了冯铿为谋求妇女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冯铿从小爱好文学,性格活泼好动,个性很强。“对于社会一切不平现象,自小便深恶痛绝,毫不妥协。”在“五卅”运动发生时,她在汕头念中学,被选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在校刊上发表具有激进思想的论文、小说和诗歌等,成为潮州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
    1926年冯铿19岁那年,母亲又忙着张罗为冯铿物色婆家。冯铿不愿重演姐姐的悲剧,这个孕有反抗精神的少女,次年高中毕业后,跟《岭南民国日报》记者许峨同居,到一所小学当教师,一方面积极写作。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崭露了一个爱国的、进步的文学青年的素质与特征。她立志成为作家的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时代的血风腥雨使她认清阶级之间的区别,增强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对妇女解放问题也作密切的注视。为了追寻时代的步伐,于1929年春和许峨来到上海,起初在上海持志大学读书,不久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一批潮汕籍师友林伯修、洪灵菲、李春蕃等人的帮助与引导下。终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展开
目录
序一  贾植芳
序二  王观泉
引言
一.《文报》的发现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和《文报》
《文报》的风貌特点
《文报》的内容特色
《文报》的意义和价值
《文报》的主编及其他
《文报》与P.S.

二.“新文委”的建立
左翼文化工作转向的“新纲领草案”
周扬和“新文委”的建立
“新文委”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三.“文总”后期
“文总”书记陈处泰
“文总”的组织系统
“社联”和《社联盟报》
“文总”后期与示威游行

四.左翼作家的访谈
胡乔木访谈
附:胡乔木致孔海珠信函
“文总”后期--访于伶
作家忆“左联”

五.“左联”的“国际现象”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国际交流及其他
不可湮没的三封信
世界各国作家对中国焚书坑儒的抗议
中国“文总”致全世界著作家的信
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给“剧联”的一封信
高尔基声援中国左翼作家的可贵文献
中国“文协”慰问病重的高尔基和鲁迅
“牛兰案”和“怪西人案”始末

六.左翼人物考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郭沫若--兼谈两篇有关佚文
茅盾重写《徐志摩论》
初到上海时的于伶
“左联”时期被捕牺牲盟员查考
柔石与冯铿恋情新证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