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着堆积在案头上的孔海珠女士的《左翼·上海》书稿时,我不禁想起1990年我们夫妇被邀重访日本时,当时东京大学教授、日本共产党的老党员丸山先生请我喝酒的事。席间,他说:“中国的30年代‘左联’文学,你们中国人现在不研究了,而我们日本人还在研究。”我听了这番话,很受触动。不过,“左联”研究走向冷寂,又确是不争的真实状况。前不久,我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作出这样的预警:“左联”研究陷入停顿,人才凋零,状况堪忧。我想这也并非危言耸听。“左联”研究门前冷落,是不是意味着该领域研究已步入极限,其学术资源已被我们开采殆尽,没有必要再做无效劳动了呢?答案应是否定的。
其实,“左联”的意义远还没有穷尽,其复杂性和历史的深远性甚至远大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其他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和演变牵扯到许多方面的因素,一时一地的有限视角可能很难看清“左联”的真正面目,这就需要我们不必急于求成,想毕其功于一役。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我们离“左联”这段历史还不长,难免会有近视的误差,比如我们对“左联”史料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其后期的史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