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20848
  • 作      者:
    唐小兵[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小兵,1964年生于湖南邵阳,1984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1991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英文著作有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The Heroic and the Quotidian,译著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编有《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等。
    作者1998年摄于北京长城
展开
内容介绍
    “边缘批评文丛”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 然而,当他们在海外获得学位取得教职或频繁越界施行以后,他们的批评文字在国内学术界又成为一种“边缘的声音”。“边缘”其实可以或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中心话语。艾德华·萨依德也希望知识分子能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但对于“边缘批评文丛”的作者们来说,“边缘”与其说是自觉追求,不如说是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术处境。“边缘”所标示的,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空间位置,而是批评者在中心与中心的夹缝间的游走穿梭。“边缘”作者挪用种种灰历混杂的理论策略,调整组织自己的文本经验,应对扑面而来的历史情境……
展开
精彩书摘
    故乡的形成和存在,起源于最初的离别——倘若没有当年义无反顾的“走异路,逃异地”,就不会有眼前时空意义上的隔绝,也就没有可能或者说必要来记录“我”辗转的回归。因此,“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经历必然是“我”的故事,是主体的自我叙述。当初的掉头东去是朦胧中追求一个全新的我,其后的回归则宛如一次阶段性的自我审视和总结,迫使叙述主体面对自身的多质性,充分意识到“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藏匿的个体的经验和记忆。
    
    
    书摘1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共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后,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所谓成人世界,其基本原则便是揭去了温柔面纱的交换关系和行为;而成人生活的焦虑,便是这赤裸的生存状况所引发的价值、想象和自我观念的危机。具体的说,成人世界似乎不可避免地使初人世者觉得幻灭和污浊。在这里,价值不再是抽象的道德信念或思辨,想象则更多地量度着失望与恐惧,而自我观念,在重新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逃脱“外界”与“他人”的挤压的避难所。
    “异地”对于“我”是没有丝毫感情投入的,“我”之所以流离至“异地”,完全是为了“谋食”的缘故;而“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亲和、安全和永恒的具体场所和象征——则已经被转卖他人。这最终的转卖,使故乡从此变成没有场所的记忆,在时间和空间上真正成为想象性的家园。故乡成为需婴“水别”和“远离”的异地。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忠,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如果“渐近故乡”是一次亢奋,一种充满想象的情绪,那么“回到自家”则是一次解读,一次不断地追寻线索、暗示、结论和意义的诠释过程。从“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到寂寥无人的庭院,从母亲‘‘藏着”的许多凄凉神情到貌似寻常、“天凉好个秋”式的“歇息、喝茶”——无处不是“我’’对眼前人物情景的分析和猜度,无一不是“我”的心绪的投射或者遮掩。
    母亲和从没见过面的侄子宏儿,是家中仅存的亲人。母亲满是慈祥的亲切,和宏儿不无好奇、畏生的观望,使“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宏儿的出现,让“我”意识到下一辈的存在,
    也提醒“我”不可能完全回复为母亲的儿子:“我”已经是宏儿的叔伯。
    三代人在冷落的老屋里默默相视,最惹人注目的缺席者恐怕是父亲——“我”的和宏儿的父亲。“我”的父亲将在回忆中出现,是一个遥远但是宽仁的长者,宏儿却仿佛在他搜寻的观望中,在“我”的身上辨认一个父亲形象。
    不在场或者弱化了的父亲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化编码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因素。父亲的病故可以转化为一个孱弱多病的民族的象征,而父亲老去的背影则会唤起无穷的留恋、怜惜和自责。健在的母亲往往被推崇为父权文化体系中正面价值的集大成者。母亲可以有父亲的慈祥、宽宏和庄重,但没有父亲的冷峻和固执,更有母亲特有的体贴、韧性和忍让。母亲是一个理想化了的长辈,是对父权文化体系的纠正和补充。但并不是该体系的颠覆和反叛。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已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终于谈到搬家的事,而一旦具体谈起这讳莫如深的话题,一切也就显得十分地琐碎、平淡,甚至有些简单得令人失望。搬家,无非就是把旧的木器卖了,到异地租了住处,再置办些新家具罢了。最后再走访一回亲戚,只不过是仪礼上的过场而已。
    也许正是这琐碎的细节,这租赁、买卖、收账的日常交换,使得这次已经聚集了许多情感和意味的离别面I临一场平白化的危机。忙忙碌碌的操劳和担忧,完全有可能预防或者替代了所有的情感深度。把精力都耗费在这斤斤计较的搬运上,永别故乡也就不会如此重,如此不可思量。
    无疑这是对待生活现实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在这个关于故乡的经典叙述里。这无疑是时刻存在的现实原则。但整篇故事更多的足以记忆和想象来实现对琐碎生活的反抗。接着,母亲提到了闰土。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忽然闪出的神异图画显现的也是异地风光,但却是想象的异地,是用最绚丽原质的色彩,无名目的存在(少年和猹)和神话般的英雄传说组成的想象空间。这片空间的灿烂夺目和无限,使得这脑中的图景神异而且富于魅力:正是这种灿烂辉煌和广阔无垠,才可以否定成人世界的平淡和琐碎。在对无限的向往里,现实生活的零散、残缺和平白才有可能得到抑制或克服。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弱捉小鸟雀的。
    英雄式的少年在这里被命名。母亲提到的是现实中的闰土,“我”脑中浮现的是想象中的少年英雄,而此时孩提时代的玩伴逐渐恢复为历史记忆。
    父亲的在世与家景也好之间并不一定有逻辑的关系,但“那时”确是一个有秩序有规章的年代。那个时代里的三十年带来的是一次轮流巡回的祭仪,而自那时至今的三十年却目睹了如此的变故和衰落。两类不同的时间感,两个不同的时代。而这过去的时代已经需要详尽的注释了,注释增加了过去的神秘感。
    就是闰土的命名也带有神秘的象征性,是对缺陷的认可,也是一次富于想象的征服。
    …………
展开
目录

赏析篇
创伤与情愫:《悔海》的范式意义
现代经验与内在家园:鲁迅《故乡》精读
最后的肺病患者:论巴金的《寒夜》
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
《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
焦虑及其现代性
残存的现代主义:关于自我的叙事
王安忆的伤心故事:幽灵意识与后现代
《古都》·废墟·桃花源外:朱天心与都市潜意识
读书篇
大众文艺与通俗文学:《再解读》导言
漫话“现代性”:《我看鸳鸯蝴蝶派》
在黑暗闸门的后面:《我是你爸爸》
历史经验的转折:《中国城市小说精选》读后
与张东明对谈录
建筑现代的幻景:雷毕诺《法国现代》评介
重构空间意识:《后现代地理研究》读后感
(附 读《边际城》)
多元文化与“灵括积累”:哈维《后现代状况》评介
文学批评的经济学
漫游篇
我看’96奥运
“故乡情结”二诊
速度与消失
丹佛的蒙娜丽莎
驶向“昔日咖啡”
纽约街头故事
香港的忙与酷(外一篇)
我怎么不会写小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