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楼梦导读:六大红学家谈怎样读红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1641259
  • 作      者:
    蔡义江等撰稿
  • 出 版 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成就最高,它是一部世界级的文学经典,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是对世界文学、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但《红楼梦》又是最难读的一部古典小说,因为它精深而隐曲。本书是解读《红楼梦》的辅助书。
    本书深入浅出的析释,浅显易懂,不作理论性、学术性的发挥,没有空洞说教,也不是高头讲章;同时又很深入,涉及很广,缕析很细。尽管它的“人物评析”、“章节赏析”部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囊括所有人物和全书章回,但它所优选的重点、难点、精彩点,往往能以“一斑”窥见“全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示性、可读性。总之它紧扣《红楼梦》文本,对于读懂小说、理解文本,很有益助。
展开
作者简介
    蔡义江(1934~  )著名红学家、学者、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浙江宁波人。1954年毕业于前浙江师范学院(后称杭州大学,现改浙江大学),留校任教于中文系、新闻系。1978年借调至京,筹创《红楼梦学刊》,成立红学会。1986年,正式调京,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创办团结出版社,兼任社长、总编辑及《团结》主编,兼教于京杭高校。为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红楼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主要的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红楼梦丛书全编》、《稼轩长短句编年》(香港上海书局)、《辛弃疾年谱》、《唐宋诗词探胜》、《全译》、《四季风光》、《清代文学概论》(日本每日交流社)、《(宋诗精华录)注释》、《宋词三百首详析)》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本书是解读《红楼梦》的辅助书。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成就最高,它是一部世界级的文学经典,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是对世界文学、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但《红楼梦》又是最难读的一部古典小说,因为它精深而隐曲。前人云:此书“立意高超,取材宏富”,“玄之又玄,无上妙品”;“如捉水月,祗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意思就是只觉得它好,但又很难说清它好在哪里。
    因此初读《红楼梦》需要有一定的辅助。而读懂《红楼梦》,对于感性形象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和古代文化乃至了解中国,很有必要。
    (二)本书的写作特点是深入浅出。它的析释,力求浅显易懂,不作理论性、学术性的发挥,没有空洞说教,也不是高头讲章;同时又很深入,涉及很广,缕析很细。尽管它的“人物评析”、“章节赏析”部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囊括所有人物私仑书章回,但它所优选的重点、难点、精彩点,往往能以“一斑”窥见“全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示性、可读性。总之它紧扣《红楼梦》
    文本,对于读懂小说、理解文本,很有益助。
    (三)本书所依据的《红楼梦》文本,前80回是汇校各脂评抄本而成的新校注本。本书主要也是解读前80回,对后40回也时有所涉。关于版本,请看本书的《版本概述》一章。
    (四)关于《红楼梦》的几乎每一个问题,自清代至今二百多年来,一直都有争议。本书的几位撰写者,难免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见解,这是正常的,强求一律倒是不正常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才是健康的文风、学风。希望本书的读者也参加到讨论中来,各抒己见,各谈心得,目的是把《红楼梦》解读得更全面、深入!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
    它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它的艺术成就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开始用现实题材创作
    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
    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
    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
    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
    罗贯中、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
    所以,当时人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
    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附,再也
    想不到作者在取材和表现上会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
    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
    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
    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但《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
    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
    闻、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
    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
    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
    、最巧妙、最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
    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二)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
    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
    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
    我国小说历来受史传体文学的很深影响,总着眼于事体本身而忽略表现
    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三国演义》中写关云长,虽有个儿子叫关平,却从
    不提及其家庭、妻室和私生活。其他人物也如此。刘备是写到了他的几位夫
    人,甘、糜二夫人曾被围于曹营;不写她们,怎能写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
    五关斩六将和古城会呢?糜夫人还在长坂坡把儿子阿斗托付给赵子龙,自己
    投井而死;不写就没有后来继位的刘禅。再有一位孙夫人,有她才有“吴国
    太佛寺看新郎”,新房后埋伏刀斧手,终至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无
    例外地是在写事件而非生活。所以,我们终究无法知道三国时代人们的现实
    生活是怎样的。《红楼梦》却令人一新眼目地将当时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
    多角度地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曹雪芹在表现真实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时,特别注意人物
    的行为、遭遇和事态的发展变化,须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和性格发展的
    内在逻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
    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是他始终坚持的崇
    高的美学理想和严格的创作原则。所谓“穿凿”,就是作者只凭自己的主观
    意愿行事,只求故事编得曲折离奇,而不管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可能。“故
    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相比之下,续书中的“调包
    计”以及钗、黛在同一时辰内一个拜堂,一个咽气等非现实的戏剧性情节的
    安排,就难免失之于“穿凿”了。
    总之,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
    像《红楼梦》那样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领
    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不可替代的价
    值是绝不应该低估的。
    (三)突破旧的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
    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
    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
    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
    你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毬;倒是神话人物孙
    悟空、猪八戒还复杂一点。这当然不是说那些小说中的形象塑造得不成功,
    不是的,而是说在不同美学理想和创作思想支配下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
    的创作方法不同,其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自然也不一样。贾宝玉、林黛玉、
    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薛蟠、贾雨村,也并未写成
    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
    坏人之列。所以,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文艺理论去套《红楼梦
    》,是完全行不通的。
    香港中文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红学家、翻译家宋淇说,曹雪芹写了四百
    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的人物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
    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
    鲜明生动的形象也不下几十个。这话是不错的。书中主要人物或用较多篇幅
    写到的人,固形象生动,有时即便是只有几句话的龙套式人物,也能惟妙惟
    肖地将其身份、个性勾勒出来。如写秦氏之丧,贾珍为使丧榜上能写得风光
    些,想花钱给贾蓉捐个官衔,恰值宫中太监总管戴权来上祭,贾珍便顺便说
    要给儿子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不但会意得极快,且开口就称贾蓉为“咱们家
    的孩子”。脂砚斋评曰:“奇谈!画尽阉官口吻。”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展开
目录
《红楼梦》——永恒的认识对象    冯其庸
几点说明
导论
一  时代背景
二  家世、成长与创作酝酿
三  成书过程
四  文字的前后落差
五  贾宝玉非曹雪芹自我写照
六  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

人物评析
一  贾宝玉
二  林黛玉
三  薛宝钗
四  王熙凤
五  金陵十二钗中的几位少女——秦可卿 史湘云 探春 元春 妙玉 李纨
六  贾母与王夫人
七  几位大丫头——鸳鸯 平儿 袭人 睛雯 紫娟 司棋
八  《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刘姥姥 焦大 小红 小蝉 茗烟
九  贾府的老少爷们——贾敬 贾赦 贾政 贾珍 贾琏 贾蓉
十  四个“泥水匠”和一个“泥痞子”——秦钟 蒋玉菡 柳湘莲 水溶和贾雨村

章节赏析
一  石头撰书
二  游园题额
三  听曲参禅
四  宝玉挨打
五  白雪红梅
六  香菱学诗
七  抄检风波
八  芙容新诔
附:《芙蓉女儿诔》的白话译文
《红楼梦》版本概述杜春耕
一  十一种早期手抄本
二  《红楼梦》的各种印本
附录
一、《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
二、《红楼梦》宁荣二府奴仆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