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题记<br> 第一篇 陈寅恪与《红楼梦》<br> 第二篇 曹雪芹和他的文学世界<br> 第三篇 《红楼梦》的创作缘起<br> 一 曹雪芹时代的历史大势<br> 二 《红楼梦》产生的思想文化环境<br> 三 作家的不寻常的经历<br> 四 饱含血泪的创作<br> 第四篇 《红楼梦》第一回与《堂吉诃德》卷首比较研究<br> 一 借别人的嘴巴讲自己的话<br> 二 摹仿真实的文学主张<br> 三 “骑士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br> 四 异地相契和易时而通<br> 第五篇 《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br> 一 现实主义——曹雪芹结构艺术的纲领<br> 二 “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br> 三 整个悲剧的一个插曲<br> 四 典型环境<br> 五 “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br> 六 “护官符”的作用<br> 七 梦中之梦<br> 八 结语<br> 第六篇 《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br> 上篇 回前诗研究<br> 一 回前诗在各早期抄本中的分布情况<br> 二 回前诗的内容和作者问题<br> 三 上篇结语<br> 中篇 回末诗对研究<br> 一 回末诗对在各早期抄本中的分布情况<br> 二 回末诗对的内容和作者问题<br> 三 中篇结语<br> 下篇 综论《红楼梦》每回的开头和结尾<br> 一 《红楼梦》早期抄本每回的开头和结尾概观<br> 二 由每回开头和结尾的形式谈到《红楼梦》的创作过程<br> 三 下篇结语<br> 第七篇 有关《红楼梦》版本的几个问题<br> 一 为什么发生版本问题<br> 二 早期抄本和脂砚斋<br> 三 从抄本到刻本<br> 第八篇 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br> 一 “凡例”的内容和抄写款式<br> 二 “凡例”的作者绝不是曹雪芹<br> 三 所谓“凡例”曹撰 三论据质疑<br> 四 “凡例”是怎样形成的<br> 五 由“凡例”谈到甲戌本的年代<br> 第九篇 论晴雯<br> 一 问题的提起<br> 二 晴雯的社会地位<br> 三 晴雯的思想倾向<br> 四 晴雯和袭人<br> 五 晴雯和宝玉<br> 六 晴雯和小丫头<br> 第十篇 《红楼梦》里的管理思想<br> 一 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br> 二 大观园的新经济政策<br> 三 理念与实践之间<br> 四 管理效果评估<br> 第十一篇 秦可卿之死和曹雪芹的著作权<br> 一 小引<br> 二 宝玉的年龄与秦可卿死的时间<br> 三 贾蓉没有续弦吗<br> 四 秦可卿死于“赏中秋”晚上质疑<br> 五 赘语<br> 第十二篇 王昆仑与《红楼梦人物论》<br> 一 历史仿佛兜了 一个圆圈<br> 二 初版《人物论》写作的 一些情况<br> 三 在对比中研究人物<br> 四 重视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br> 五 对人物性格的独特理解<br> 六 人物形象与创作思想<br> 第十三篇 茅盾与红学<br> 第十四篇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br> 第十五篇 《牡丹亭》与《红楼梦》<br> 跋尾<br> 跋尾 二内容摘要
陈寅恪先生释证钱柳因缘诗作和论述《再生缘》及其作者陈端生,每每牵及小说《红楼梦》,其实并不偶然。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人物,都活动于明清之际以及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舞台,也就是当政权吏迭和新朝的统治特别严酷的时候,此种历史时刻,更能见出士人的出处进退与立身之大节。如果说陈先生晚年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是在“颂红妆”,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早于他三百多年就在那里大“颂”特“颂红妆”了。人所共知,曹,陈(端生)的“颂红妆”是有历史时代的缘由的,那么寅恪先生呢?他何以要在衰病之年以千钧之力来撰写《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点佛弟之额粉,久已先干。”《论再生缘》后序如是说。“纵回杨爱千斤笑,终剩归庄万古愁”,《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第一首题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