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难道是一个孤证、个案吗?显然不是这样。但恰恰是由于榆林小曲的这种情状引发我们的思考。乐籍中女乐在当时承教着多种专业音声形式,当她们退出这些音声形式的时候,究竟怎样来填补这个空白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声乐曲的器乐化,由票友和爱好者接棒继续传承等等,但有一样恰恰是榆林小曲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有一些原先必须或称只有女乐担当的角色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我们看到女乐的离去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当是唱曲和演戏等方面。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一种说法,在元杂剧中已见女扮男装的形态,清代中期昆曲和京剧把男旦艺术发扬光大,戏曲角色中的性别倒错主要在这两个时期展现。其实作为女扮男装似乎不成为问题,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恰恰形成男旦的动因。
戏曲中生旦净丑的行当金代已经出现①,直到明代这旦角是由女乐担当的,清代中期之前也一直延续这种局面,然而,为什么清代中期之后改变了呢?这是以往的研究中一直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当我们将乐籍制度解释清楚,再看到榆林小曲的情状,似乎我们已经有了答案:其实还是由于雍正禁除乐籍制度所致。正是乐籍制度的解体,女乐们脱离了“演艺界”,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已经不可能没有戏曲,换言之,戏曲已经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脱籍之后的戏班子更多由男性组成,因为社会的压力和偏见,很少有平民家的子女会到戏班子中间,既然社会对戏曲有充分的需求,男性乐人们还是要靠演艺的行当吃饭,本来戏曲是各种角色、行当俱全的情况,一旦女乐离去,造成行当的缺失,总是要想出办法来弥补这个真空,否则,戏真是没法往下演了。究竟该怎样填补这旦角上的空当呢?一种新的形式慢慢得以确立,这就是采用性别倒错的方法——所有女性的角色一概由男性代替,男演员们尝试填补这其中角色的空白,男旦由此应运而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