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门,虽饱经沧桑,却依旧朝气蓬勃、威严四仪。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坐落在北京古城的中轴线上。它坐北朝南,是一座巍峨壮丽、庄严雄伟的大型官式门楼(见图l、2)。如今,已成为我国首都的标志,是中外游人向往的地方,被誉为“中华第一门”。其南侧的天安门广场宽广开阔,面积有50万平方米,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广场”。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是沿用唐代长安皇城正门的名称,有承天启运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后称为天安门至今,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九五”之数是暗示帝王的“九五之尊”。天安门城楼原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它造型典雅,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是10余米高的红色墩台,墩台上建城门楼,楼顶黄瓦覆盖。它最大的用途,是国家有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安门进行加固重修,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使之焕发出今日雄姿,其庄严肃穆的形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组成部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