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5544484
  • 作      者:
    高旭东著
  • 出 版 社 :
    文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一方面又急需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趋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今文化承接和中西文化沟通是二十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学术界至今较多关于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探讨,较少有将中西汇通和古今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分量的重点个案分析,本丛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沟通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的中国学术名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坐标上,完整地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特别着重探讨20世纪一百年来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着重个案研究,意在通过主要人物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突出他们对中外学术发展的独特贡献,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力图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国内跨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学方面著述颇丰的一流专家学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功力,是继本世纪初沟通中西文化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之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基本上作到了名家写名人,研究有深度,叙述到位,资料翔实,视角独特。
    总之,本丛书进行的这种研究不仅对中国极为重要,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本丛书志在这方面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高旭东,山东胶州人。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方向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与英国文学》、《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等,合著《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审美教育新论》等,主编《世纪末的鲁迅论争》。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从梁实秋黄昏岁月的热恋写起,全面地考察了他的为文与为人,认为“古典的”与“浪漫的”不但表现在他的文学选择上,而且是他一生为人与为文的矛盾所在。在对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进行了全面的反省之后,《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探讨了以往较少有人关注的他在清华大学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认为在他的浪漫主义中夹杂着古典与唯美的色彩。在全面探讨了梁实秋回国之后文学批评的伦理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指出了他批判五四文学的得失。从中西比较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认为他是“穿着西装的孔夫子”:他以西方的古典精神与中国的儒家精神沟通,以西方的浪漫主义与中国的道家理念沟通,从而建立了一个中西沟通比较的架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当代文化魅力:黄昏热恋、自由文人与雅舍小品
一 满目青山夕照明:七十二岁的浪漫情种
二 转型期的文化悖论:艺术上反自由的自由主义文人
三 “乏走狗”与“乏牛”:梁实秋与鲁迅的论战及评说
四 “与抗战无关”:雅舍小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第二章 荷花池畔:青春花季的浪漫文化选择
一 浪漫之梦:清华时期的文学活动
二 青春花开:恋爱季节的诗歌创作
三 指点文坛:浪漫与唯美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 从浪漫到古典:文学批评的伦理文化特征
一 以古典理性对现代中国文学浪漫趋势的清算
二 文化语境的变化与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
三 人性论与阶级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吗?
四 文学批评学的建构与文学批评史的阐发
五 关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的文体批评

第四章 在中西文化之间:穿着西装的“孔夫子”
一 古典的与浪漫的:梁实秋沟通中西文化的企图
二 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三 科际之间:将文学置于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语境中
参考书目
梁实秋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