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526316
  • 作      者:
    马永强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19世纪中叶以降到20世纪“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期,这显然是马永强研究阶梯的第一阶段,后面的庞大研究计划当是他终身的学术研究目标。“清末民初现代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是“前全球化”这一趋势的产物,但它提供了中外文化全面碰撞、对话的可能。《中国文学多维研究丛书: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两种异质文化是如何在对话、碰撞中影响现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产生了新文学。现代传媒的萌芽、成长是如何形成并发挥‘公共舆论’的作用?传媒和文化‘把关人’在整个清末民初文化传播历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文化人士的互动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如何辐射到文学变革?所以,研究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播的发展史探索其对新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新文学的发生中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对于“前全球化”中的这些现象学、发生学的诸多问题,马永强都一一作出了严谨的论证,从中我们足可见出论者的治学态度和写作的风采。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传媒的登场和参与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中华民族,背着沉重的历史和文化包袱,经历了从被迫到自觉的灵魂蜕变过程。早期现代传媒的萌芽尽管是西方殖民文化扩张的产物,但是,随着文化传播的深化,它的登场和参与日渐成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传媒不仅作为域外文明与传统本位文化碰撞、对话的媒介存在,而且成为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因为它在重新架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大众的思维方式。传媒的公开性,传播的迅速、及时,辐射的广泛度,都与传统媒介迥然不同。所以,阅读现代报刊、新式出版物成为接受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对于有着强烈人世意识的士大夫文人不久便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时曾对此持强烈的排斥态度。士大夫对于现代传媒的认识,实际上更看重的是传播的工具化特质。于是,传媒的公共性和干预、批判、向导的功能,日益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并辐射向大众,他们越来越依赖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因为这是发表言论、参与政治的最佳舞台。
  关于设立报馆的呼声自王韬创立《循环日报》起日益强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馆“耳目喉舌之用”的观点就是从这里来的。梁还注意到了报刊传播对于民族强盛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他的文化传播观念。他认为:“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报馆越多,国家越强盛,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上下蔽塞,左右蔽塞,“喉舌不通”,“病及心腹”。之后,围绕推广学校、设立书局和报馆的议论不绝如缕,其目的都是以此作为开启民智、图强保国的民族救亡手段。正是开明官员和趋新士大夫文人的竭力倡导,现代传媒终于在19世纪末随着维新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参与而全面登场。新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以及政治、科技、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域外文明由此进入中国社会而与传统文明发生碰撞,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论国民采用了怎样的接受方式,域外文明的传入改变着中国社会,这一点确凿无疑。随着传媒力量的日益凸现,逐渐形成了一个舆论空间,这就是“公共空问”和“公共舆论”。一股股不可遏止的新思潮借此喷涌,社会变革因此而变得异常剧烈、活跃,因为社会变革的“能动性的倍增器”和加速器——“公共舆论”正在发挥它的作用,不断改变着民众的文化心理。
  对于现代中国文学来说,它的发展、演变与此间传媒的息息相关的命运尤为突出。因此,为了论述文化传播与文学的联系,首先得廓清“前全球化”下现代传播媒介这一文化制导系统在近代的演变、发展轨迹。
  第一节十字军东征的“剑”与“火”
  中国曾产生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但现代意义上的报业萌芽却是近代的事,不但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是西方殖民主义文化扩张的直接产物。
  研究者认为,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问,诗人王建曾作《赠华州郑大夫诗》,其中两句“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中的“报状”就是朝廷发行的官报,主要用于朝廷的事务发布,这是有关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唐人孙樵在其所著的《经纬集》卷三有《读开元杂报》一文,对唐代存在的类似于报纸的传播工具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他所记载的“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数十幅书”,用来发布朝廷政事动态、官员迁谪,带有政府公报性质。除此之外,在唐代还有一种“藩镇情报”,称之为“邸报”、“邸吏状”、“进奏院状报”。
  ……
展开
目录
文学环境研究的重要性与格局的创制
第一章 现代传媒的登场和参与
第一节 十字军东征的“剑”与“火”
第二节 现代传媒的本土化
第三节 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民间立场

第二章 人的解放: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
第一节 新式学堂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 留学潮:文化的迁徙
第三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崛起

第三章 公共舆论:文学变革的策源地
第一节 “公共舆论”的历史内涵
第二节 体制外的声音:公共舆论
第三节 文学变革的策源地

第四章 文化传播的效果之一:文学生态的现代变革
第一节 文学创作者身份的普泛化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市场化
第三节 阅读群体的平民化

第五章 文化传播和效果之二:传播符号和文学话语的现代变革
第一节 通俗化与报章文体的演变
第二节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联系
第三节 从文字改革到国语统一

第六章 文化传播的效果之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
第一节 观念新变的精神追寻
第二节 文学:直面现实的求变
第三节 主潮过后的“消闲”

第七章 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现代性:新文学现代化的冲动
第三节 新文学价值观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