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安七子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74506
  • 作      者:
    王鹏廷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建安七子研究》旨在通过对建安七子创作成就和文学风格的论述,显示他们对建安文学的贡献,并提示他们在汉笋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故而《建安七子研究》始终以文学创作为中心,又不株守一隅、见树不见林;既力求将作家放在历史发展背景和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进行切实的考察,又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在作家论上,力求遵循“知人论世”的科学方法,结合作家生平勾画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从而揭示他们取得文学成就的动因;在作品论上,力求从作家的全部作品出发,考察具体的作品创作的具体环境,高度重视前人时贤的有关论述,比照考订,参同比异,并合理采用“以意逆志”的思想方法认真体悟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以期能对他们的作品有深入独到的领悟。
    《建安七子研究》主干分上下两编。《建安七子研究》力求以事实说话,将“述”与“论”结合起来,“述”以证“论”、“论”以引“述”,以求切合实际、言之成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
    建安七子中,年龄最长的孔融出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而最后去世的徐幹病逝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前后跨时66年。这几十年正是汉魏之际社会最黑暗、时事最纷乱、政治局势和思想意识领域变化最剧烈的年代。而七子的言行举动又无疑与这个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可以说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形成他们人生观念、政治态度乃至处世方式、言辞特色的重要基础。因此,考察一下七子生活的时代特点对于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人品、思想及其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社会政治特点
    汉末社会,乱自上作。朝廷的黑暗腐朽使广大士人奋起抗争,结果士族受到沉重打击,士风遂由“婞直”走向“浮华”。而随着各地军阀纷纷崛起,重建社会秩序有了可能,士风也逐步转向“通侻”与昂扬。这样的社会政治特点与当时文人的创作有着深刻的联系。
    一、乱而将治的政治背景
    东汉的开业皇帝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汲取外戚王莽篡权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帝专权的措施,刘秀与其后的明、章二帝做到了政由己出。可是,接下来从和帝起,便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的政治局面。大致说来,和、殇、安、顺、冲、质时代,外戚势力最盛。
展开
目录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
第一节  社会政治的特点
第二节  思想文化特点
第二章  七子的家世与社会经历
第一节  七子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七子的社会经历与创作活动
第三章  七子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第一节  七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第二节  徐幹等对汉末社会现实的分析批判
第三节  徐幹等的人生修养论
第四节  阮瑀、应玚的文质论
第五节  七子言行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第四章  七子作品考辨

下编
第五章  七子创作实绩略述
第一节 七子的诗创作
第二节  七子的赋创作
第三节  七子的文创作
第六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上):共同风格——兼与三曹文风比较
第一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特色
第二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特色
第七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下):个人风格及其比较
第一节  孔融:“气扬采飞”
第二节  “公幹气胜,仲宣情胜”
第三节  陈琳与应玚
第四节  阮瑀与徐幹
结语  从“汉音”到“魏响”: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附]  建安七子研究史略述
第一节  开创期:魏晋
第二节  总结期:南北朝及唐宋
第三节  深化期:元明清
第四节  转型期和全面展开期:近现代以来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