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09919
  • 作      者:
    陈建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美国欧柏林学院,现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专著有《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现代中国革命话语考论》、《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与李欧梵合著)、及散文集《去年夏天在纽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十数篇有关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论义,在时间上分两类,存在一种不和谐的巧合——交错在一个“末”字上。一类属元明清时期,即元末、晚明和清末,在中国历史上皆值皇朝的衰世,另一类有关1990年代,称作“世纪末”,在中国却进入全球化经济起飞,一派生猛闹热的景象。<br>    几篇文章仅仅触及文学与文化的几个景点,浮光略影,却也见得这一年代的众声喧哗…… 说到底,现代性是一种时间意识,一个精巧的时间盒,抵抗死亡的恐惧,忘却烦闷。有关现代性的理论车载斗量,都含有一个基本吊诡,在“现在”的声称中,凸显一种与“过去”决裂的自我意识,由此推动文明的“进步”,但在时间之流里,自我无法为其确定“现在”,任何确定都即刻变成“过去”。
展开
目录
漫淡中国文学的自我与时间意识(代序)<br>世纪末:九十年代人文风景<br>驴子与镜子:“以史治诗”和“以诗治史”——读王家新《阐释之外》断想<br>《废都》及其启示:末世文士的历史“覆影”<br>本土与全球叙事竞争:中国1990年代后期的自山主义和“新左翼”<br>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学术通信<br>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中国文化史研究?<br>“革命”和“改良”二元思维模式的历史形成——评李泽厚“要改良,不要革命”说<br>雷文森与儒家中国的现代命运<br>再谈雷文森与儒家中国的现代命运<br>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教授访谈录》前言<br>“历史的幽魂”——读《李欧梵季进对话录》<br>情的见证:后现代风月宝鉴——读李欧梵《范柳原忏情录》<br>帝制末:从元末至晚清<br>元明之际的诗怪——杨维祯<br>论杨维祯的戏曲理论与实践<br>高启隐居青丘时间及事迹考辨<br>《东堂老》与古典文学中的商人形象<br>论晚明思潮——一个反儒文化断层<br>《拍案惊奇》与《十日谈》<br>黄遵宪《樱花歌》诗旨与德川幕政<br>林纾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