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陕西梦传奇
沧桑艳传奇
余生随笔
一 王安石
二 赵瓯北
三 左文襄
四 张百云
五 集诗句为联
六 少年文字
七 近今时髦少年
八 物极必反之义
九 翻译
十 诗人不可不谙训诂
十一 诗人之狂
十二 诗人重精神而略形迹
十三 海涅地球之分割
十四 莎氏戏剧
十五 龚定庵诗
十六 读书
十七 诗人笔传音乐神妙
十八 冯若飞
十九 陶然亭题壁诗
二十 蒋酉泉青镫泪传奇
二十一 诗意与理贵新,格律韵藻须旧
二十二 冒广生无题诗
二十三 诗之公私广狭,视作者之怀抱如何
二十四 陈涛诗
二十五 人之于情,有二种境界
二十六 鲍希参柳絮诗
二十七 张衡玉旅店题壁诗
二十八 洪述祖诗
二十九 论党
三十 诗文随时势为变迁
三十一 诗效至伟
三十二 韩昌黎诗
三十三 诗以载道
三十四 邱逢甲岭云海日楼诗抄
附录 请缨日记序
英文诗话
附录 鵩鸟吟
论新文化运动(节录)
译美国葛兰坚教授论新(节录)
诗学总论
论安诺德之诗
附录 挽歌 鲛人歌
论罗色蒂女士之诗
附录 愿君常忆我 逝矣逝矣 古决绝辞 上山
论今日文学创造之正法(节录)
书人境庐诗草自序后
附录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西安围城诗录序
译韦拉里说诗中韵律之功用
译穆尔论现今美国之新文学(节录)
译白璧德论今后诗之趋势(节录)
罗色蒂诞生百年纪念
附录 幸福女郎
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年纪念
希雷格尔逝世百年纪念(节录)
评潘彼得译本附论桓吉尔(节录)
论诗之创作答方玮德书(节录)
诗韵问题之我见(节录)
附录 诗韵问题 诗韵问题之尾声
释落花诗
挽徐志摩诗附识
评顾随无病词味辛词(节录)
吴芳吉述家中情形书跋
吴芳吉传
附录 白屋吴生诗稿自叙
吴芳吉论史诗计划书跋
评王越风沙集(节录)
评卢葆华女士血泪集(节录)
评凌宴池诗录甲集(节录)
评萧公权反五苦诗
王荫南癸酉咏怀诗跋
空轩诗话
一 雪桥诗话
二 吴仲旗引某女士诗
三 空轩诗话缘起
四 吴芳吉日记
五 王真吾鸿韶
六 陈涛伯澜
七 刘古愚 李岳瑞
八 张孟劬尔田
九 黄节晦闻
十 黄节注顾亭林诗
十一 王国维咏史诗
十二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
十三 陈宝琛前后落花诗
十四 柯劭忞咏史诗
十五 梁启超双涛园读书诗
十六 梁启超寿姚茫父诗
十七 柳翼谋诒徵
十八 胡先骕论诗绝句
十九 黄遵宪
二十 于右任民治学校园杂事诗
二十一 汪荣宝
二十二 李亦元雁影斋诗
二十三 曾广钧庚子落叶词
二十四 曾宝荪女士
二十五 胡子靖自题六十小像诗
二十六 瞿兑之
二十七 潘式
二十八 凌宴池
二十九 徐澄宇 陈家庆夫妇诗
三十 卢葆华女士
三十一 徐震堮
三十二 顾随
三十三 李素英女士
三十四 吕碧城女士
三十五 李思纯
三十六 杨葆昌
三十七 陶燠民
三十八 叶麐
三十九 叶玉森打鱼词
四十 常乃惪翁将军歌与论新诗
四十一 李鹤军中杂诗
四十二 邓之诚后鸳湖曲
四十三 王越
四十四 张玮悲罢驴诗
四十五 萧公权彩云曲
四十六 王荫南
四十七 卢前
四十八 李璜
四十九 近贤之诗至关重要
五十 空轩诗话编后记
艮斋诗草 万县徐际恒久成遗著
中西诗之比较讲稿
霜崖诗录
云南丛书诗法萃编
读散原精舍诗笔记
附录 读散原精舍文集笔记
聆风簃诗
海藏楼诗
纪坤哭天士诗
粤台秋唱
李景堃方来诗
岭南三大家诗选
明遗民诗
节庵先生遗诗
嘉遯室诗录 苍斋词录
顾亭林与吴梅村诗
忏盦诗稿
整理后记 吴学昭
内容摘要
我父亲1934年自编《吴宓诗集》(后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35年5月出版),于卷末汇录了许多他所撰关于讨论诗的原理、艺术、内容及形式的文章。这些论究一切诗之通义原则的论文,大多选自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主编的《学衡》杂志和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他之所以作如此汇录,是想以卷末所收诸文与他所作之诗互为表里。所以,在父亲看来,《吴宓诗集》的卷末附录为《诗集》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这次重新整理出版《吴宓诗集》,由于新收入父亲1934年以后所作诗及师友学生酬赠唱和之作很多,篇幅大大增加,不得不将父亲原附于其《诗集》卷末论诗诸文删去,另行编集成册,作为《吴宓诗话》,与《吴宓诗集》同时出版。事非得已,尚祈读者谅解。
《吴宓诗话》基本按照原《诗集》卷末附录的内容顺序编辑整理,此外增加了一些父亲于1934年以后所作的读诗笔记、授课讲义等,全部录自父亲遗稿和日记。从中得以看出父亲多年对诗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观点和主张,坚持一贯,始终未变。父亲一生酷爱读诗、作诗、研究诗,他所写诗话当远远不止本集所收录的这些。据父亲留下的文字与某生所书借据,他在清华所授《中西诗之比较》课的全部讲义,他为姑丈陈涛(伯澜)笺注的《审安斋诗集》(四卷本),他详为考证评注的近世名人诗选《采风录》以及众多师友的诗词集刊,都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5年毕业的一名学生(曾任成都十中教员,巴蜀书社编辑。)以借阅和代为保管的名义取走,至今不肯归还;使他的心血和主张不得与世人见面,这是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和愤慨的!
吴学昭
2004年2月北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