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文学艺术的转型:art & literatur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7070020
  • 作      者:
    王晓华著
  • 出 版 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序 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上篇  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学
第一章  现代性的中国形态与文学叙事的嬗变与异化:尤以郭沫若和曹禺为例
第一节  现代性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解放叙事;个体叙事的兴盛和衰微
第二节  对现代性的片面实现与个体叙事在。1949--1976年间的中断
第二章  对既有宏大叙事的怀疑态度与中国作家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两种选择
第一节  从单纯怀疑到理智经验主义:一个内在的进展
第二节  解构与狂欢:20世纪90年代中国探索派戏剧的欲望化图景
第三章  晚生代作家,后“文革”意识与面向事物自身的建构:从北岛、崔健、王小波到第四代诗人
第一节  晚生代作家与后“文革”意识:从单纯解构走向建构
第二节  面向事物自身的建构:以第四代诗人为例
第四章  走向个体主义时代:中国先锋文学家的集体抉择
第一节  制造断裂:晚生代作家成长为个体的努力
第二节  第三种批评:走向个体主义批评的尝试
第三节  从超越的视角看中国文艺批评的欠缺:个体主义批评的一个可能案例
第五章  个体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社区性与个体文学的复调化
第二节  由网络文学的多元互生性品格领受个体写作的
第三节  互联网文化时代的个体化写作:一个非典型案例
第六章  现代性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人民性之维:同时建构人民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可能性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人民性与个体性(公民性)--一个不得不重新考察的关系
第二节  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中国文学的方向:同时建构个体性的公民叙事与人民叙事
下篇  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艺术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的真谛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欠缺--新个体主义(泛个体主义Pan-individuIalism)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现代性的危机与现代化的限度:一个逻辑上的考察
第二节  内蕴于现代性中的两个悖论与他们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真谛与文学艺术应有的转向--对新个体主义(泛个体主义Pan-individualism)概念的初步阐释
第四节  从后现代主义的真谛看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欠缺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运动与文学艺术的生态学视野:对新个体主义(泛个体主义Pan-individu-alism)的进一步阐释
第一节  对绝对中心主义思想的消解与生态视野的引入:为建构后现代文艺观所进行的准备性工作
第二节  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织与互生:为建构后现代文艺观所进行的必要回顾
第三节  在相互限定中敞开对个体性的共同珍视: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紧张的消解与新文艺观的使命
第四节  生态批评的去中心化意识与新个体主义(泛个体主义Pan-individualism)的实现:后现代文艺观演绎自身的一个范例
第三章  后现代转折与新主体论文艺学的建构
第一节  从征服世界的入学到守护家园的入学:超越旧主体论文艺学的必要性
第二节  走向新主体论文艺学:一个必要的导言
第三节  从新主体论文艺学的角度审视当代中国文学艺术:进行生态批评的几个尝试
第四章  生态语境与身体在文学艺术中的复兴
第一节  精神主体观的困境与身体主体观诞生的逻辑必然性:一个回顾
第二节  尼采对身体主体观的建构;从身体主体观与生态世界观的相互涵括看文学艺术转折的方向
第三节  生态意识、身体主体性与文艺批评的尺度
第五章   身体复兴、荒诞派文学与人类精神在后现代的归根之路
第一节  上帝之死与人类信仰的转向:身体在文学艺术中复兴的前提
第二节  身体的有限性与拜人宗教的悖论:一个逻辑的分析
第三节  拜人宗教的不可行与人类的迷惘: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文本分析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戈多到底是谁?--一个生态主义批评家的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文学艺术的转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主要讲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下篇主要为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艺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