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br>第一章 国土与人民<br>第一节 自然地理<br>一 地理位置<br>二 行政区划<br>三 地形特征<br>四 河流与湖泊<br>五 气候<br>第二节 自然资源<br>一 矿产资源<br>二 植物<br>三 动物<br>第三节 居民与宗教<br>一 人口<br>二 民族<br>三 语言<br>四 宗教信仰<br>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br>一 民俗<br>二 公共节假日<br>第二章 历 史<br>第一节 史前时期(公元前万多年至公元前多年)<br>一 旧石器时代<br>二 新石器时代<br>三 金石并用时代<br>第二节 上古和中古时期(公元前多年至公元年)<br>一 上古时期<br>二 中古时期<br>第三节 近代时期(公元~年)<br>一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br>二 虽败犹荣的反抗斗争<br>三 殖民统治的恶果<br>四 擂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战鼓<br>五 著名历史人物<br>第四节 现代时期(~年)<br>一 迪奥里总统执政时期(~年)<br>二 军人政府时期(年月至年)<br>三 临时政府时期(年月至年月)<br>四 奥斯曼总统执政时期(年月至年月)<br>五 第一个过渡政府时期(年~月)<br>六 迈纳萨拉执政时期(年月至年月)<br>七 第二个过渡政府时期(年~月)<br>八 坦贾总统执政时期(年月以后)<br>第五节 当代重要政治人物<br>第六节 尼日尔共和国历届总统和总理<br>第三章 政治<br>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br>一 政治体制的演变<br>二 宪法<br>三 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br>第二节 国家机构<br>一 中央政府<br>二 地方政府<br>三 参议机构<br>第三节 立法与司法<br>一 立法机构<br>二 司法机构<br>第四节 政党、团体<br>一 政党<br>二 团体<br>第五节 尼日尔的民族问题<br>一 图阿雷格人问题<br>二 图布人问题<br>第六节 国旗、国徽、国歌<br>第四章 经 济<br>第一节 经济发展综述<br>第二节 农牧业和渔业<br>一 农业<br>二 畜牧业<br>三 渔业<br>第三节 采矿业和工业<br>一 采矿业<br>二 工业<br>第四节 商业、服务业<br>第五节 交通运输与通信<br>一 交通运输<br>二 通信<br>第六节 旅游业<br>一 旅游资源<br>二 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br>三 旅游业的现状<br>四 政府振兴旅游业的对策<br>第七节 财政、金融<br>一 财政<br>二 金融机构<br>三 外汇储备<br>四 外债<br>第八节 国民生活<br>第九节 对外经济关系<br>一 对外贸易<br>二 外国援助与投资<br>第五章 军 事<br>第一节 建军简史<br>第二节 国防体制和国防预算<br>一 国防体制<br>二 国防预算<br>第三节 军事实力<br>第四节 兵役制度和军事训练<br>一 兵役制度<br>二 军事训练<br>第六章 教育、文化、科学、卫生<br>第一节 教育<br>一 独立初的教育状况<br>二 目前的教育机构和人员状况<br>三 教育方针<br>四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br>五 存在的问题<br>六 发展教育的新对策<br>第二节 科学<br>一 科学与研究机构<br>二 目前科研工作状况<br>第三节 文学艺术<br>一 概述<br>二 文学与电影<br>三 音乐与舞蹈<br>第四节 医疗卫生<br>一 医疗卫生机构<br>二 国民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br>三 主要疾病<br>四 存在问题<br>五 政府改善医疗保健条件的措施<br>第五节 新闻出版<br>一 报纸与通讯社<br>二 广播与电视<br>第六节 博物馆<br>第七章 对 外 关 系<br>第一节 外交政策<br>第二节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r>一 与贝宁的关系<br>二 与利比亚的关系<br>三 与阿尔及利亚的关系<br>四 与尼日利亚的关系<br>第三节 尼日尔—法国关系<br>第四节 尼日尔—美国关系<br>第五节 尼日尔—欧盟关系<br>第六节 尼日尔—中国关系<br>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日尔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br>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日尔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br>三 历史大事记<br>主要参考文献内容摘要
尼日尔是尼日尔共和国的简称。它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是有名的 “阳光灼热之国”。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在联合国经济人文综合发展指数排行榜中名列倒数第二。《尼日尔》一书的作者彭坤元研究员是非洲史专家,书的内容翔实可靠。《尼日尔》是目前我国有关尼日尔的资料最全的一本书,是了解这个国家的较好的参考书。<br> 《列国志》丛书是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本书适合各国驻华使领馆,对象国驻华商务机构,各大旅行社,国际问题研究及教学工作者,涉外工作者,大、中型图书馆,大学、中学及其他专业学校收藏,供师生阅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