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勤劳的人民,孕育出张家界绚丽多彩的文化。从4000多年前舜“窜三苗于三危,放驩兜于崇山”以后,以苗蛮集团为主的三苗国被瓦解,一部分被驱赶往西北(三危),另一部分则被驱赶往以崇山为核心的山区。这样张家界和湘西山区就成了三苗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也成为苗族向贵州、云南及东南亚地区迁徙的主要根据地。“驩兜”文化在此流传下来,直到隋朝还在“建驩兜庙于崇山”。
如今,在张家界永定区境内,驩兜石屋、驩兜系马柱、驩兜屋场、驩兜墓、驩兜庙等遗址仍存。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苗蛮集团一部分继续向西南迁徙,一部分留下来,在本地与土家族、白族及后迁进来的汉族人民共同相处。因此这里颇具多样性和融合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各民族仍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如土家族的民歌、摆手舞、茅古斯舞、花灯舞和哭嫁婚俗;苗族的花鼓舞、接龙舞、信鬼好祀传统;白族的仗鼓舞、九子鞭舞等文化艺术传统。还有一些艺术形式,如大庸的阳戏和硬气功、桑植的花灯戏和民歌、慈利的武陵戏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苗族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不仅唱遍全中国,而且还唱进了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倾倒了全世界的听众。大庸硬气功自成一派,气功大师赵传书,曾跟随中央领导人出访欧洲7国,沿途进行表演,被誉为“国际气功大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还有一些与人物活动相关的文化遗存,如今慈利县零阳镇民和村境内的赤松山是神农雨师赤松子游历和隐居之地。永定区境内的天门山悬崖上的鬼谷洞则是战国纵横家鬼谷子学《易》著书之地,山洞的石壁上仍留有鬼谷子刻的甲子篆文。今武陵源区水绕四门仍留有汉代张良的坟墓。唐代建于天门山顶的灵泉院(明代迁建至天门山顶南端,更名为天门山寺)至今仍香火不断。还有修建于天子山的“向王宫”和“天子庙”,元代兴建至明代竣工的五雷山道教祠宇,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动工至明景泰七年(1456年)竣工历时43年修建的普光禅寺等,有的虽在汉族聚居区已很普遍,但在本地区却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本地多样性文化的一种。所谓融合性,则是指由许多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学习、交流与融合,已在各民族中间共同吸收,只有共同的地域特征而分不出其民族特性了,如境内各族人民在饮食习惯方面,过年都要打糍粑、杀年猪、炕腊肉,炒菜方面都有爱吃酸、爱吃菜豆腐、包谷酸、炒腊肉等习惯。
在建筑方面,都有建吊脚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习惯,建筑格局基本相同。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有还傩愿的习俗。在生产方式方面相同的地方就更多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