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小景是相对于主要建筑物而言,如石狮、华表、牌坊、蟠龙、伏龟、古碑、残碣等。旅游者一般不会专程去观览它们,但在游览宫殿、寺院,拜谒皇陵神道,跋涉大山名川时,在它们面前稍作停留,作些观赏,却也颇有情趣。
这些小景大都是主要建筑的附属或装饰,观赏时应该把它们同主要建筑结合起来。我国难以计数的石狮子以及铜铁狮子,或坐或立,或雄踞门前,或把守要津,威风凛凛,气势宏伟,给整个建筑物增添了无限生气。英姿挺拔、亭亭玉立的华表,作为装饰,和主体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组和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整体。被称为“四灵”的龙、龟、凤、麒麟,或盘于廊檐大柱,或蹲居于屋前平地,或飞翔在藻井墙壁,与整个建筑紧密结合,使之更有富丽堂皇的气氛。至于古碑、残碣,不但是古建筑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又常常立于山顶道旁,有的体大雄伟,成为山景的重要成分,碑碣上的刻文更是观赏山景或古物必读的文字。
当然,作为一景,这些石狮、华表等又有其独立的观赏价值,应该细细品赏。它们历史悠久,每件景物几乎都有来历,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或传说故事。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仪表雄伟,吼声足以震慑百兽,确有王者气概,早在传入中国前就被作为勇猛与权力的象征。东汉传入我国后,又逢佛教盛行,由于佛经对狮子的推崇,在当时的人们心中,狮子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被普遍用来镇守陵墓、宅第,以驱魔辟邪。又如,华表的来历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古代贤明帝王尧舜治理天下时,让人们把意见写在立木上面,立木名叫“诽谤木”,流传下来,称为华表;二说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三说是由古代观天测地的“测绘仪器”演变而成。北京天安门前、后两对华表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吼又有故事。后华表上的一对向北,俗称“望君出”,前华表上的一对朝南,叫做。望君归”。据说,“望君出”的意思是提醒皇旁不要沉缅于宫廷生活,该出去走走,体察民间疾苦;“望君归”的意思是叫皇帝不要长期在外游逛,忘了国事,应回宫来处理朝政。
关于龙、龟的象征或传说故事就更多了。龙在生物界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其形象是根据一些动物的某些部位,经过艺术的想象,加以神化而成的,后逐渐成为权威和势力的象征。人们崇拜它、迷信它。历代帝王也自称为“真龙天子”,封为龙的化身,脸称“龙颜”,他们的子孙称为“龙子”、“龙孙”,在宫室、寝殿,以至他们穿的衣袍上,都蟠着金龙。
乌龟,现在的名声不好,但在古代则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常登大雅之堂。故宫太和殿外广场上便有一只铜铸的大乌龟,下面的石座为长形,刻有精致的花样图案。铜龟雄壮肥大,昂首扬颈,作行走状,十分引人注目。游览时,人们常能看到乌龟背上驮着一块又重又大的石碑,大概碑太重,龟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还拼命地向后撑着,表现出一种欲走不能的尴尬相。这里也有一个故事。传说,驮碑的石龟在古代称为“霸下”,也叫“赑鼹质”,它是龙的第九子,力大无穷,善负重,喜欢扬名,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以为这样人们便会知道它的威名。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霸下”在大禹的指挥下推山挖沟,为治水做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旧病复发,便搬来一块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着“霸下”治水的功绩,这正合霸下的心愿,但同时叫“霸下”驮着,使它不能随便行走。从此,“霸下负碑”一直流传至今。
看着这些形状各异的石狮、华表、蟠龙、伏龟,听着关于它们的种种象征、传说故事,自有一番趣味。
石狮、华表等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不管是石制,还是铜制、铁制,大都制作精细,造型逼真而又姿态各异,风格不同。
石狮与真狮相比,虽无一处合乎比例,但却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洗炼、概括地表现了狮子的基本特征,卷鬣巨口,庄严浑厚,凶悍而又妩媚,威武而又敏捷,既为人们所喜爱,又给人以鼓舞力量。唐代石狮雕刻艺术是一个高峰,其中陕西咸阳唐顺陵石狮是现存唐狮中的杰出代表。它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神态盛气凌人,显示出大唐帝国不可一世的气概。
北京天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微微歪着头,半咧着嘴,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咬什么似的,鬃毛交圈工整,成涡形半球状,身上披挂着缨须和彩带。右边雌狮的左前肢抚着一只仰脸作玩耍状的小乳狮,表现出母子间亲切相依的感情。这小狮子,还有名堂,俗称“太师少保”或“太师少师”,据说象征子嗣昌盛。左边雄狮子的右前肢踩着一个绣球,不仅象征着权力,还象征着统一寰宇。顺便提及一点,石狮子的头上还雕刻有许多疙瘩,其在古时还有严格的规定,凡一品官衙门前的石狮有13个“疙瘩”,一品官以下,逐级递减,七品官以下的便不准安放石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