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国务院宗教局拨专款七万元修复主塔。后来,省州县民委又拨专款,陆续修复了十六座小塔。在此期间,各界群众及缅甸友人亦集资捐款。新修复的群塔比原塔更雄伟壮观。主塔高39.5米(比原塔高了约20米),既体现了原塔的民族风格,又表现出时代的特色。塔基面积148平方米,外围圆盘直径三十米。塔体分三层向上收缩,为钢筋混凝土砖石实心结构。从塔的形制上看,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呈多边形,分为数十级逐渐向上收束,凹凸相间,有棱有方,结构富于变化,立体感极强。兰花、荷花、菊花、浮云、飞鸟等浮雕,简洁清晰,素中见雅。上半部分呈圆形,用金色瓷砖贴面,如同十几个金钵自大而小依次相叠。塔顶有风标和塔帽。风标顶上是碗口大小的卵形乳白色玻璃罩,罩内放有鸡蛋大小的宝石。塔帽用电化铝制成,状如倒置的漏斗,中部镶有八面小圆镜。圆镜之下倒悬着四条银光闪闪、长约尺许的白龙。白龙之下有一巨大的金属圈。圈上挂着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铜铃。月明星稀之夜,微风轻拂,铃声叮当,静中有动,更使金塔显得庄严肃穆。
十六座小塔又分为大中小三号。他们的上半部分与主塔共有八座。大号塔底部设有卷筒式方形佛龛。龛内各置汉白玉佛像一尊。神龛左右两侧的八仙过海、白象运花、僧戏游龙等图案,笔法精致,栩栩如生。龛背上的金钵、金鸭及小金塔的雕塑,小巧玲珑,造型别致。大号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初看上去,四座塔的形制几乎一致,但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在色彩、结构及形状上的差异。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圆柱体与佛龛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高约两米,有的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多边棱柱,有的为下宽上窄的多边棱台;有的状如巨钵,有的形若金瓜;有的黄中透绿,有的金中泛银,充分体现了傣族建筑富于变化的特点。中号塔高约八米,形状基本一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