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
在我国远古时期,人死后,“厚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宗教思想的产生,特别是灵魂观念的出现,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对后世子孙能起到荫护作用,将来还会投胎到人世,因而也就出现了坟墓,出现了陵寝,有了墓祭,有了“事死如事生”的做法。
“陵”字是大土丘、小山的意思。因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无与伦比的财力,所以他们的封土(坟头)堆得又高又大,如同小山一样,“陵”字逐渐成为帝王坟墓的称谓,进而被皇帝所垄断。
中国的陵寝制度史是随着封建社会的产生而开始的,又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结束。在长达2000多年的陵寝制度史中,先后有三个辉煌时期。一是秦汉时期。这一时期陵寝的特点是封土高大,呈覆斗形,圹室宽大豪华。秦始皇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政权更替,社会秩序混乱,经济遭到严童破坏,帝王陵墓多被盗掘,致使许多帝王实行薄葬。所以,这一时期是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唐朝。除初期的几座陵寝外,大部分唐陵都是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以自然形成的山丘为封土。这一时期的代表陵寝是唐太宗的昭陵。唐朝十八陵横跨关中六县,绵延150公里,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气势。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统一的局面被打乱,战争连绵,生产被破坏,经济凋零,统治者忙于战争、夺权,无暇顾及陵寝。两宋时期,社会虽然相对稳定,但国力始终不强,又时时受到北方威胁。加之宋朝实行皇帝死后建陵,7个月内入葬的制度,决定了宋朝的陵寝规模不会很大。元朝则采用秘密深埋、地表不留痕迹的做法,因此说五代十国、宋、元时期是中国陵寝制度的收缩时期。在经过了4OO年的低潮之后,陵寝制度开始进入了第三个辉煌时期,即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以前的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将封土由覆斗形改为圆形。二、陵院由方形、封土居中,改为前后多进院落,封土居于最后一院的布局。封土改称为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明楼。三、取消寝宫,扩大献殿。取消宫人留宿,昼夜侍奉墓主人灵魂的制度。四、多数陵寝依山建陵,坐北朝南。
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创建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
清朝陵制沿袭明陵,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清朝在关内相继建起了规模更加宏大、制度更加完备的两大皇家陵园,即清东陵和清西陵。明清时期皇家陵园的代表是清东陵。
无论是明十三陵,还是清东陵、清西陵,在朱元璋改革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这些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有公用的石牌坊、大红门、风水墙,外围有火道、界桩;每座陵园都有主陵(首陵),各陵神道都与主陵神道相接,形成了一个枝状的神道网。这些特点都是以前历朝皇陵所不具备的。因此说,明清皇陵已成为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