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在不断
认识世界、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展望和创造未来。然而,在对文化遗存的瞻
仰与寻觅,对人文古迹的叩访与品味,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与陶醉中,免不了
与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景观——台坛发生着联系。登临古祭坛,总
能感应到那无穷的信息:初民的祈盼、先祖的辉煌、民族的融合、河山的壮
美、家园的秀丽……
每一座台坛,无不在向人们诉说历史的沧桑,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解读
那一部部中国文化史诗的瑰丽篇章。不难看出,台坛作为中国文化景观中宝
贵的积淀,有着中国文明起点、融合点、支撑点的特性。它既是中国众多风
景名胜中的亮点、精彩点、聚焦点,也是中国历代人文景观的重点、制高点
、辐射点。它对于中华文明的承载和传播所起的作用,在寥若烟海的历代人
文景观中显然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 何谓“台”,辞书界定:“是高而
平的建筑物,一般供瞭望和游观之用”。古人说:“台,持也,筑土坚,高
能自身持也,”(《释名》)“观四方而高日台”(《尔雅》)。
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乃至石器时代的后期。上古石器时代的
建筑遗址——台基,可称得上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台了。传说中的夏之
瑶台、商之鹿台、周之灵台就都是高台建筑了,即老子《道德经》中“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之高台。而这高台的全盛时期则当在春秋战国,不仅各国
君王有台,大臣府邸中也多有高台,时为风尚,并出现了一批大型群落的台
基,如赵国的龙台、燕国的武阳台、吴国的姑苏台、楚国的章华台等。后来
一些没有建筑的台基直至自然处所也被称为台,就像泰山的瞻鲁台、徐州的
戏马台等。由此可见,台实际上既可是单独的建筑,也可是许多附属建筑物
的台基,有些甚至是连建筑物也没有的台基或处所。
中国筑台之举自上古始就有多种的作用;有在建造之初筑台防潮,以作
房舍之基,后来逐渐发展为高台基;也有堆土持高以为土圭,为测日影(称
晷影),是为日后观象、观星之天文台雏形;还有筑台以登高号令,用以指
挥军事,发展至后来的嘹敌,直至烽火台成为传报敌晴的“工具”或点将检
阅等高台。可见从上古始筑台之用途、功能及文化属性就各有所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它在承载文明的传递和
延续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横向的传播,文韬武略、耕读渔樵、天文格致、
道释六艺,各个门类几乎无所不达,并引申到了政治生涯中的上台与下台;
旧官吏称呼的府台、道台,以及人们相互间的尊称如兄台、甫台等等。人们
甚至把像台一样的地面设施、物件或底座都与台联系在一起。阳台、花台、
井台、月台、烛台、砚台、讲台、写字台、梳妆台等等,不一而足。就连现
代很多新兴行业的新名词如服务总台、电脑平台等也借用台的名称,这就使
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台的本质似乎已成为人们的生息
之地及活动的园地,成为人生的一种浓缩。
当然,本书所要介绍的还是作为历代人文景观的那部分台,如像将台、
炮台、烽火台、戒台、经台、炼丹台、琴台、博台、戏台、读书台、钓鱼台
、会盟台、观象台、测景台、观景台……这些台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
济、军事、文教、科技、宗教、艺术、自然、生活等众多领域,呈现出丰富
多彩的个性特征及文化内涵。
坛,亦可称为丘,原为土筑高台。《史记》载,相传黄帝轩辕氏曾多次
封土为坛,祭祀天地,是谓“封禅”。有学者认为这‘‘应是坛的开始”,
可这毕竟只是传说。作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还只是“半人半神”,并
非有史可考的真实历史人物,故难以定论。不过,坛源于祭祀,且首先用于
祭天,这可以说是具有共识的。《礼记·祭法》:‘幡柴于泰坛,祭天地。
”可见坛是上古初民由崇天、祭天等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式样。何以筑坛
以祭,是为天在上,登高祭祀人可亲天。坛后来发展成为祭祀神灵天地一类
的建筑物,其祭拜对象有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土地以及农谷、水旱灾
变之神等,其文化属性主要属于自然崇拜。如明清北京之天坛,即是如此。
古时候,坛也曾举行登基、誓师、会盟等大典。至今除引用为指文艺界
、体育界或舆论阵地(文坛、体坛、论坛等)以及花坛外,仍几乎专指宗教信
仰。坛与台的多样性、广泛性形成对照,愈发体现坛的神秘性与权威性,往
往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并成为文化的象征,从而在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中发
挥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并进而成为祭祀、纪念、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而
占据显赫的地位。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