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清代避暑山庄是承德古代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绝非其全部。承德古代历史文化不是一个或几个朝代的岁月积累,而是自这个地区有人类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任何一种文化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或作用于同一时代相邻地区的文化及后来的文化。因此,我们研究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时,都不能忽略对其他文化的历史关照、研究和比较。诸如研究避暑山庄文化,不但要看到这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应该注意将其放在悠长的历史民族文化长河中去思考,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而,全面认识这种文化的形成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承德,历史上是一个少数民族活动区域,先后有商代的土方;春秋时代的东胡、山戎;汉代的乌桓;北魏的鲜卑、库莫奚;辽代的契丹、奚、渤海;金代的女真;元代的蒙古族;以至清代的满族。这些民族都曾不同程度地与汉族杂处,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并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从而,在长期的民族共处和互相往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北方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蕴涵着极强的民族包容性和融合力。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承德在中华一统的民族团结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地区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多有战争,但最终都化干戈为玉帛,民族团结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如承德境内的辽代驿道就是澶渊之盟后宋、辽两朝通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百年不辍的实物见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承德地区已经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军事重镇古北口便有宋朝大将杨业纪念祠,以示宋、辽两朝永世交好。宋臣使辽于此多有诗句,宋朝文学家苏辙使辽在途经占北口时就曾写下《过杨无敌庙》诗。诗云:“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可见,杨令公祠已成为宋、辽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的里程碑。今滦平县境内辽驿道十八盘梁,历经千年风雨,至今尚存宋朝臣子使辽的碑刻和宋辽交往百年留下的车辙痕迹,古道旧貌历史地展现了两朝通使往来的美好情景。
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文化历史积淀,清朝初年,顺治、康熙选定承德开辟木兰围场,肇建避暑山庄,作为其实现“肄武绥藩”巩固北方边陲的战略决策,看中的不仅仅是承德“地近京师”、“道里适中”的地理条件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承德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这里长期多民族聚居,不同民族迁徙往来,相互融合,有较强的民族亲和力。正是这种民族亲和力,使承德得以成为清政府实现“以蒙古备朔方,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战略目标的政治舞台,进而演出一幕幕壮阔的史剧,在联络蒙古,团结各少数民族、巩固北方疆土中起到了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