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藏与西藏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0576779
  • 作      者:
    沈宗濂,柳??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众生百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第一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作者在西藏期间,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了藏语文,接触了官员、僧人、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积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写的笔记和日记(三大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据,将它们剪裁融合,用现代的文体结构、生动的笔墨加以表述,所以无论去过西藏与否,开卷就会感到亲切有趣,引人入胜,没有有关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种枯燥味道。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宗濂,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总务司司长,后任职于蒋介石侍从室的军政部门。
  1944年,抗日战争最艰苦、关键之时,蒋介石委派年约50岁的沈宗濂为特使,但名义上仍旧是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处长,去接替第一任处长孔庆宗,经印度去西藏密切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抵制英帝对西藏的侵略,并拟修建通向云南、四川的公路,以便运送抗日物资。
  沈宗濂不辱使命,在藏一年零四个月期间,通过宣传抗日的重要性,交往西藏僧俗官员、贵族,结好英印、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驻藏代表及人员,关怀汉、回、藏名商大贾、手工业者、一般平民等,扭转了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僵持不和的局面,密切了与各方面的关系。又劝导西藏派代表于1946年初去南京,祝贺抗日战争胜利,以及参加国大代表会议,并最后悄悄带走了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去南京学习,密切了与达赖家族的关系。这使英帝驻藏代表为之惊异,并忌恨不已。
  沈宗濂虽身回内地任职,仍身兼基本重要职务,许多要务均经沈宗濂呈报蒋介石或中央。
  基本亲英、美的分裂势力,于1949年发动七月八日驱汉事变后,沈仍筹集一批资金去印度,交时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处长陈锡璋发放,解决拖欠驻藏工作人员的工资、路费、补贴等待遇问题,使这些人得以顺利回归。
  沈宗濂回南京后仍任高官,1948年前后,曾任上海市秘书长或副市长。后移居美国,与早在美国居住的妻儿相聚。于1953年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出版了与柳陞合著的《西藏与西藏人》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众生百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第一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作者在西藏期间,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了藏语文,接触了官员、僧人、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积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写的笔记和日记(三大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据,将它们剪裁融合,用现代的文体结构、生动的笔墨加以表述,所以无论去过西藏与否,开卷就会感到亲切有趣,引人入胜,没有有关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种枯燥味道。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即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寺院、政治机构、人民生活、年中行事。
  自然环境与民族历史构成了时地纵横坐标,这部分基本上根据文献和近代论著写成,也包括作者的经历与感受,特点是准确的高度概括。任何有著述经验的人都懂得,这是相当难于落笔的部分,因讲地理须纵目百余万平方公里的西藏高原及其周边,叙历史须盱衡千载从神话传说时代说到解放,其间重大的项目不能遗漏,还须缩千里于尺幅,要言不烦,既给予初学者以基本概念,又供应专家们以复习提纲。看来作者轻快自如的谈话的后面不知预先作了多少年的准备,下了多么大的艰苦功夫。
  如果说地理和历史的材料还可以在书斋里找到,下面的宗教与政治情况则非亲临其境不能完全真切了解。这两部分内容的公布在当时是创新,在今天仍保存着其学术价值。作者近距离地观察拉萨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揭开其神秘的层层纱幕,调查了其组织结构及功能、不同类别的僧人的日常生活、佛典教学的程序与方式、一般僧众乃至活佛的角色形成过程等等。而因办事处的工作接触,又详细地记录了以达赖喇嘛为至尊的地方政府的机构系统,究明其僧俗官衙双重并行而以僧为主的特征,分析了僧侣、贵族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决策的程序以及行政司法制度等,把人们习称而尚不深知的“政教合一制”作了深入的解剖。这两大上层建筑,当时是世人遥望而难及的,现在作者由表及里一一透视,告诉大家,确实是很大的学术贡献。
  写作以上这两部分难免要使用较多的专词,风格也较庄重,虽然我们似随着作者走入阴暗的护法神殿,同样在摇曳微弱的烛影下瞥见那神秘狰狞的密宗神像,而也仿佛在衙署中碰上那些来去匆匆、戴着红帽、帽边缀满红穗的候补僧官或在辫发上扎着金属护身盒的候补俗官,可是下面关系拉萨人民的日常生活部分,作者的笔却似脱去拘束,充分地显示其文学才能,写来十分生动。
  在“与西藏人一起生活”的标题下,我们既走过山麓、嘛呢堆、佛塔、山寺、乡村,遇见队商、香客、好客的农夫农妇、矜持造作的头人,又走人拉萨城市,交结了贵族、僧俗官员、商人、手工艺者和平民,极难得地旁观了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的早朝,出席了豪家私邸夜以继昼的宴会,应邀参加了寻常百姓家的婚礼,了解了贫富阶层的衣食住行、精神寄托以及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从庆祝诞生到安排丧葬的繁琐仪节。作者观察入微、刻画精细,文笔极尽华丽多姿的能事。
  全书的最后以报道拉萨市民一年四季的行事结束。这是一轴徐徐展开的绚烂夺目的民俗画卷,是《东京梦华录》的藏文版,是活动中的社会的录像,是历史的横向的叙述。它先绘出拉萨的地图——环行全城的转经路、布达拉宫、龙王庙、大小昭寺、八廓街等等,然后尽情描写在这里一年到头的节日娱乐,从春天畅游龙潭开始,历数自季春到盛夏的吉曲河畔的野餐节、夏秋之交的雪顿戏剧节、浴水节、初冬的燃灯节、新年庆典和聚集千万僧人历时二十一天的大祈愿会等等,从充满诗情画意的仕女游春说到宗教队伍的喧阗行进,绘声绘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
精彩书摘
  初识陌生的西藏
  与其他方面一样,今天的西藏在地理上仍然处于模糊状态。从未做过系统的勘察测量,只有几个幸运的冒险家,在经历了与敌视的当局、猜疑的百姓、险象环生的原始大自然的种种较量之后,才最终得以进入这块土地。他们见到的是雄伟的江河和峡谷、终年积雪的山峰和冰川、碧绿的湖泊和荒芜的戈壁、神秘的喇嘛和喇嘛寺,还有野蛮的动物和尚未开化的人群。有些冒险家只触摸到西藏的皮毛便逝去;活着的,历经艰险带回笔记和草图,才使久候的学者得以勾画出现在的西藏地图。
  最早提到西藏的文字记载来自汉文史料,即公元前2255年舜驱三苗于“三危”的记事。中国的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一致认为,“三危”就是西藏高原。后来中国编年史把这个地区归入羌族部落的居住地。
  第一个提到地球上这片土地的西方地理学家,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Hemdotus)。他讲述了一个印度传说:在印度以北为云雾所笼罩的地方,生活着掘金蚁。它们小于狗,大于狐狸。后来,这种富于传奇色彩的掘金蚁被确认为是土拨鼠。这是一种善于打洞的动物,把挖出的土堆成堆儿,其中或许含有金末。也许,指的是披着兽皮蹲在那儿掘金的人。就是今天,依然可以在西藏的北部平原见到这样的动物和人。
  第一个有关西藏和西藏地理权威性的记载,出现于公元7世纪。当时大唐帝国(618—906)向西扩张,与吐蕃(To Fan)发生冲突。唐朝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强悍的邻居,不得不与之缔结最亲密的关系。吐蕃(或按第二个字的古音读为“博”)是一个很像英语Tibet的汉名。一个似乎言之有理的解释称:“吐”,是藏语“高原”的音译;而“蕃”,是西藏人对自己的称呼。约在7世纪的梵文手稿中,西藏被称为博特(Bhota)。英语中的Tibet源于突厥语,是两个音节的讹误。
  公元7、8世纪,唐朝与吐蕃有过频繁的战争,也多次互换媾和使节。新旧《唐书》均有专写吐蕃人的章节,也附带提到该地区的地理情况,如首都拉萨(圣土)的位置和名称,那儿的主要河流藏布也首次出现于此。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吐蕃地名,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已无法确认。
  正如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吐蕃帝国在公元7世纪建立,开端辉煌。但兴旺得并不长久,不到二百年就被内地和世界遗忘了。直到元代(1206—1367),历史上才又重提西藏,所列举的西藏行政区域是由蒙古皇帝划分的。许多地理名称又一次大有出入,无法考证。但毫无疑问的是,元代编年史家首先使用“喇嘛”一词,后广泛传播,世界这才把喇嘛与西藏联系在一起。当蒙古人进入西藏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武士之国,而是喇嘛之国,或是精神导师之国了。
  1245年,罗马教皇派一个名叫柏朗加赛(Piano Carpini)的人出使东方的大可汗帝国。他听说有个叫吐蕃(17ibet)的地方,和那儿流行的一种可怕的风俗习惯。据他报道,在那儿“只要任何人的父亲快断气了,所有的亲戚便群聚而食之,千真万确,人们是这么告诉我的。”1253—1255年间,一个天主教“圣方济会”(Franciscan)的教士威廉·德·罗伯鲁克(William de Rubmquis)在去拜见大可汗的旅途中得知,远在唐古特(Tangut)的西北方,居住着吐蕃人。这个民族有着食其逝去的双亲,和用他们的头盖骨做成精美的杯子以表示纪念的习惯。他也听说那儿有许多金子,甚至亲眼目睹了“这个民族中许多畸形的人”。可是,这些报道与中国人在同一时期的记载并不吻合。食人者是不可能成为精神领袖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理会这些说法,不如把它们看作是对藏传佛教密宗的某些行为的夸张,或者宁愿相信,被描述的这些人是与西藏人有关系的某些落后部落,他们住在与西藏接壤的地方。
  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曾于1275年到1295年在忽必烈(Kublai Khan)的宫廷中逗留过若干年。他描述过吐蕃,其中有更可靠的信息。虽然他污蔑西藏人是“盲目的信徒”、“大盗”,以及“一个病态的人种”,但他也客观地报道西藏人有自己的语言,生活在一个包括八个王国、幅员广大、有许多的城市和村庄的地方。他还说,这些人中有世界上最好的巫师和占星术大师,他们用魔法表演得如此神奇,以至他认为根本无法在书中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P3-5
展开
目录
序文    /邓锐龄1
第一部分  展开西藏的地图/1
初识陌生的西藏/3
康熙皇帝授命绘制的第一张西藏地图  /6
亚洲水域最大河流的发源地/9
西藏的三界:地理的、民族的和政治的界线/14
卫与藏——西藏文化的摇篮/17
西康和阿里,富饶的东部和荒芜的西部/21
第二部分  回顾西藏的今昔/27
藏族的起源:猕猴王和岩魔女/29
事实与虚构:传说中的二十七个国王和五个神秘的陌生人/32
吐蕃王朝的崛起:勇猛的藏王侵犯大唐和印度/36
吐蕃帝国的衰落:一个幽灵骑士暗杀了最邪恶的国王/42
复兴:继黑暗年代之后的僧侣统治集团/46
萨迦统治下的政治联合/49
第五辈达赖喇嘛被朝廷封为僧侣首领/54
巨钳攻势中的与世无争之地,1856年以后被卷入国际纠纷/61
中国革命的后果:最近的政治发展/70
第三部分  喇嘛、喇嘛教和喇嘛寺院/79
佛教徒的人生观和解脱观/81
格鲁派/86
喇嘛寺院的内幕/9l
一个喇嘛的入教和成长/95
一个喇嘛教徒的课程/98
毕业及未来/104
喇嘛教徒的等级制度/107
寺庙和神的启示/111
第四部分  一个属于神,被神统治并为神服务的政府/115
寻访转世灵童/117
没有明确成文的政体/123
上层、下层与僧侣会议/127
孜科,宗教内阁/131
雪科,俗人内阁/136
行政管理/140
第五部分  与西藏人一起生活/145
生活在世外桃源的居民/147
西藏的礼仪/154
拜会达赖喇嘛/161
殷勤好客的西藏人/168
西藏人的生活/176
一妻多夫及婚姻的复杂性/184
骑马迎新娘/188
西藏人最初和最后的仪式/194
第六部分  拉萨的一年四季/199
近观布达拉/201
积累十万功德的月份/211
拉萨的野餐季节(耍林卡)/219
罗布林卡的藏戏节/226
换季/233
新年盛大庆典/236
新年大祈愿法会/240
打鬼节/247
译后  /2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