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面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8018519
  • 作      者:
    张耀摄影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上海就像一场大戏,当中国面对世界,时间、地点、人物纷纷相遇,事件层出不穷。
展开
精彩书摘
  沿着延安路高架,穿过都市的中心,像在一条空中的河里奔流,两边此起彼伏的大楼河岸,还有玻璃幕上云的影子,连成一片,你被裹在一个巨大的都会管道里,看不到地平线地往前移动着。
  终于到了路的尽头,看到大片广阔的水,后面浦东升起的层层摩天大楼,华丽的金属光芒,令江面雄浑耀眼,在这里才有感觉,还是一个水的大都会。
  眼看高架马路就一直伸到水里去了,却一个拐弯下坡,汇入了外滩的大道,前边是江岸一路弯弯展开的大石头老房子,古典式的、哥特式的、罗马式的、巴洛克式的,一栋挨着一栋,堆砌成惊人的气势。这就是外滩了,最旧的,最IN的,全在这里。
  上海方言里要面子,叫作“撑门面”上海人是最爱面子的,外滩当然也绝对不会“塌”他们的门面。至于外滩是洋人打造的,并不令人介意,洋人也是上海的一部分。
  在更久之前,外滩还只是上海县城外到苏州河南岸,陆家洪一带面向黄浦江的荒凉滩地,又叫“黄浦滩”。
  那时上海老城的北门外,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河,叫洋泾浜(后填河造了穿城的延安路)。一八四五年上海首开英租界,就以这条河为界,河这边为华界,河北到苏州河滞无人居住的江滩(外滩),便是划给英人管制和生活的租界。
  这些万里而来的洋人,都是雄心强悍的冒险者,他们习惯远洋,本来就喜欢近水而居,把这荒芜江滩当成了天然良港,在滩地上打下木桩,建起一排排洋行小楼、商店,休息时就在阳台上喝英国红茶,或者去房后的菜地上跑马。
  因为东面是江,北面苏州河,南南面洋泾浜,他们跑马的方向都是往西,这些跑马小路上渐渐开了店家,热闹起来,变成了马路,英国人也得寸进尺,利用不断往西筑路的方式,延伸其租界的范围。
  摩登上海就这样发源,今天此城的主要马路还是东西走向的,多始于东头的外滩,后来的城区都沿这些东西马路的轴线铺展。
  后来法国人则在原洋泾浜到城墙一带江滩上开辟了法租界,向南一直扩展到十六铺。从此,外滩就成了十里洋场的发源地和出风头的大舞台,上海滩上有头有脸的洋货公司和银行,纷纷建起大楼。短短几十年,临江大道参差排列咧起五十二栋风格各异、互争长短的大楼,一时称为“万国建筑博览”。
  和二十年代一样的灯红酒绿;
  和三十年代一样的纸醉金迷;和八十年代一样的百废待兴;
  和九十年代一样的迫不及待……
  但今天是二十一世纪初,老派都会的繁华在表面,也在骨子里。
  上海人爱金茂,华丽金茂是一个崭新时代的标杆,这个时代是属于浦东、属于陆家嘴的,也是属于这一代年轻气盛的上海人的。
  与金茂不远的国际会议中心依傍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下,巨大的球体建筑也取意于“一波三折,双珠落盘”的意境。而加拿大人设计的证券大厦以六十三米长的巨型钢架天桥连接东西塔楼,组成气势恢弘的矩门式对称外形,内部三千六百平方米的无柱式交易大厅可提供近两千个席位。大厅内的红马甲(证券行营业员)们交头接耳,奔走相告,似乎上海滩的淘金日子又回来了。
  一旁的国际金融大厦以正力体和圆形、曲直融会的独特形态,创意出矩形办公楼和椭圆形酒店共享同一主楼的方案,应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又观念。
  两座白色塔楼的金辉广场也是美国人设计的,刚柔相济,金字塔造型的裙楼则在双塔之间创造出强烈又巧妙的联系,与金茂的设计概念相互辉映。
  金茂对面的中日合建伊藤忠开发大厦,总体也呈圆柱形,边部层层叠进,顶部呈踏步楼梯形,材料上选用花岗岩和镀膜玻璃帷幕,质感的对比,塑造超级摩登的性格。
  规划中还有比金茂更高的世界金融大厦,顶端犹如一轮满月。
  上海人在陆家嘴建的不是大厦群,而是城市未来的天际线,二十一世纪的标新立异。在十多年里,上百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在浦东营造出一个新的高点。
  黄昏时分,浦东沿江的高楼一栋栋通透闪亮起来,睥睨一水相隔的老房子,也许,生活在浦西的老上海很吝啬对于浦东的认同,但新上海不care,浦东已不是舟车往还的彼岸,也不再是一马平川的田地,那里是他们开辟的新战场。
  他们用一个新的时代对峙一个旧的时代。
  没有底气,但有勇气。
  不久,这条花园弄改名为南京路,也称大马路,或英大马路,为了区别于法租界的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至于南京路以南,从外滩出发的几条马路也被依次称为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四马路(今福州路)和五马路(今广东路)。
  大马路虽然很长,但最热闹的还是东头那一段,依托外滩和跑马场的兴亡,开始都是洋行的生意,后来杀进来海外粤侨的四大公司,占地盘,市面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的百货兴隆,等于在南京路上演了一出商业演变的大戏,把这租界的大马路,变成了上海人的购物天堂,也变成了第一商街。
  七八十年过去,对外地来上海的人来说,南京路,或者说南京东路还是他们的梦想,从外滩到人民广场这一段大都成了行人徒步区。
  街角的大新公司早就易名为市百一店,凭着从前的盛名,几十年人气不衰,尽管对面建了更高的新世界商场;华联商厦则是当年的永安公司,还在和市百一店互别苗头;新新公司成了食品一店;先施公司则专卖时装—四大公司照样在南京东路撑市面。
  一九二八年的培罗蒙西服店也还在,老绸布店宝大祥变成了青少年购物中心,八七()年的三阳南货店,照旧在卖南北货和宁帮特产;一八七五年的小吃店沈大成,仍然门庭若市……还有蔡同德堂药号、邵万生南货店、小吕宋男士用品、朋街女子服饰、恒源祥绒线、张小泉刀剪、亨得利钟表、吴良材眼镜、王开摄影公司等,都是上海滩风光过的老字号。热闹时每天有超过一百万人来来去去冲刷这一段旧马路,满街都是南腔北调的方言;但真正的本地人,也许只有上年纪的主妇才偶尔来凑热闹。
  一千两百多米的步行街铺了彩色砖石,熙熙攘攘的人群,摆满流行东西的零星小店代替了黄包车和香烛店,大红大金的霓虹灯俗艳地扫射街面,只是“美丽牌”香烟广告和裹黑色丝袜的女人大腿不见了。
  上海时髦的年轻人,在这里是看不见的。喜新厌旧的上海新贵们,此时都出没在南京路的西段,那里才是摩登地点,都围绕在南京路陕西路口附近。
  九十年代前后,那里率先耸起了波特曼酒店,和全城最高也最贵的上海商城。六七千美元一套的公寓房是当时的天价。后来出来了梅龙镇伊势丹,完全镇住了本地的老字号,培罗蒙的手工西服师傅再好,也敌不过Boss和亚曼尼的巨大声势。
  梅龙镇广场开张之际,路边一幅幅宽大的时髦橱窗呈现压倒一切的气派,沪上名流和新兴的刷卡族都常在转梯的楼面擦肩而过,那时的客人常是熟面孔。广场挑空的中庭也颇令人赞叹,同时代的大店还没有这样阔绰的格局。一楼到七楼,一线二线三线品牌都有,生意经照顾到白领的各个层面。那也是上海突然冒出一批白领的时代。
  再后来,它隔壁的中信泰富广场也承袭了梅龙镇广场的风格,只是布局更简单。那时的上海人已经明白简单就是格调,就是权威所以很快就抢了许多“贵客”。但好日子还没几天,就看见了自己隔壁一栋栋更新的大楼在一天天地蹿高。
  这年头的上海,是不可能让任何人稳坐上风、安静喘息的。
  二000,南京西路六十六号的“恒隆广场”横空出世。
  Plaza 66标榜的是大马路的新时代。
  还在未开幕之际,将整栋群房西厢包裹起来的巨幅LV海报上,拎着手提袋走路轻飘飘的高挑女人就怵目惊心地矗立在半空中,把别处招摇了多年的老店衬得有了一点畏缩和人老珠黄。
  这是一栋美国国际知名建筑公司KPFA(Kohn Pederson Fox Associates)设计的杰作。整栋建筑线条简练无丝毫累赘之笔,体量庞大却不显笨重,六十六层高的玻璃帷幕在阳光下亮起一面光辉夺目的旗帜,向路人宣告什么才是盛气凌人。
  商场如巨舰般弧形展开,顶尖品牌初来乍到,登陆上海滩,摆开阵势,迎接一波波在老字号店中寂寞很久、想要血拼刷卡的人们。
  一楼长长的名品走廊高贵地向来客示威,但客人们显然更气焰嚣张,早就没了刚刚看见英国名牌BURBERRYS时的战战兢兢和欣喜若任了,他们在期待已久的名牌中间穿行,气定神闲,心里想:蛮好,不用去香港买了。这样想,脸上就有些欣慰和得意了。
  大堂中央的咖啡吧也成了热门地点,毛玻璃上重叠的CAFE字样,好像是在强调身价,上海滩上有头有脸的人物现在时常出没于此。地点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受了权贵们赏识的恒隆更有气度了,尽管店里还是人潮不多,远没有华联商厦闹腾。
  当年在华联老店新开时,呼朋引伴在过街楼下乘风凉的市民,现在坐在卡迪亚门前的银色金属椅上休息,上海人是不怕吓的,怕的是吓不倒。
  一到入夜,三栋大厦的光芒豪情万丈地在都市头顶上肆虐,搅得空气中浮泛着许多不安分的躁动。大半的高科技公司攻占了南京路西段的办公大楼,楼上楼下进出的都是趾高气扬的新上海人。他们一路从梅龙镇走过静安寺,几步就跨过了上海的几百年。
  据说,南京路的东段也不甘示弱,很决要执行一项耗资一百八十亿元人民币的“变脸”计划,步行街将延伸至外滩,且要从新包装,请来了著名的BakerMakcrrce顾问公司规划,邀集了十几家世界大公司加盟,要把那里造成中国的涩谷加银座。
  到那时,Plaza 66就不会再是南京路的标杆了。
展开
目录
上海 FACE
阿拉上海人
精明宁波人
过客“小广东”
藏拙无锡人
地道本地人
伊是个苏北人
上海滩上多洋人
从大亨到风流作家
沙逊的老房子
最刽故人的杜月笙
翩翩胡蝶最当行
“有个麒麟童,是个唱戏的”
宋家门的上海女人
上海男人郁达夫
老地方不是老辰光
在外滩,看见上海的面孔
来也苏州河,去也苏州河
弄堂,弄堂,还没褪色的生活
回到老城厢
上海新潮滚滚来
到浦东去金茂喝咖啡
大马路的红尘和Plaza 66
南京路的四大公司
一百年海派一百年洋派
法租界和淮海路
徐家汇忘了徐光启
上海 COLOR
上海字眼
一千万个老吃客
夜上海,“白相人”进进出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