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地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15235
  • 作      者:
    周一星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1995.7
收藏
作者简介
  周一星,教授,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地理学》在内容安排上是这样考虑的。第一章介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介绍和讨论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口径,这是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的必要准备和重要基础;第三章介绍和讨论城镇化趋势,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构成城市地理宏观研究的基本内容;第四、五章分别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两个侧面讨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外部条件侧重于城市地理位置的分析,内部机制侧重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讨论;第六、七、八章分别就城市体系的三大支柱,即城市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九章以前面各章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结尾,讨论城镇体系规划。各章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明显的衔接关系。
  城市在迅猛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两面性,吸引了各个学科和各种观点学者的注意,他们希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领域中,发现和总结城市发展的规律性,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自觉性。社会的现实需要给一系列以城市为对象的学科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无限动力。
  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每一章内容的安排以国外国内并重,理论、方法和应用兼容为原则,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西方城市地理学的一般理论,在前面提到的两《城市地理学》中有大量的介绍。《城市地理学》将增加对有些理论的讨论和评价,目的是便于读者在吸收这些理论时,不至于生搬硬套,可以有比较、有选择,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有创新。笔者认为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能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因此《城市地理学》在力求讲清楚有关概念和理论的同时,重视有关方法的介绍和探讨,并提供一些应用适当方法去研究我国问题的实例。笔者也一直希望,城市地理研究应该能为国家制订正确的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针政策出谋献策,在一些章节笔者也冒昧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管它正确与否,能否被接受,但它作为一家之说,代表了笔者的思想和为国家服务的良好愿望。总而言之,如果《城市地理学》能以多一点“研究”的成分,对以前几本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综论性著作作一点菲薄补充,笔者已心满意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自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的存在一方面离不开自然,更重要的是人类还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创造自己的文明。从穴居到宅居;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从分散的农村聚居到更为集中的城市聚居,人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①城市的产生,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西方,“文明”(civilization)词就来源干拉丁语的“市民的生活”(civitas)。
  城市比旧石器时代的营地和新石器时代的村庄都更能有效地组织和动员人力物力,发展分工合作,促进贸易交流,从而使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必要劳动去从事艺术、哲学和科学事业。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结构,把当时人类拥有的一切发明和革新成果,把天文知识、神祗观念、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实用技艺等都组合到一个以宫殿、神庙为中心,以城垣为边界的新型人口群落之中。城市在吸引和集中各种社会人群和文化的过程中,既使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得以保存免于流失,而且又促进了文明发展的飞跃。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二)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三)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二、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一)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
(二)自然位置论阶段
(三)区域分布论阶段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
(二)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
(三)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四)1978年以后的振兴阶段

第二章 城市地域概念
一、城镇的定义和城乡划分
(一)城、市、镇、城市、城镇
(二)城镇确定的标准
(三)城乡界线的划分

二、其它城市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区
(二)通勤场和城市场
(三)大都市带

三、中国的城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一)中国市镇设置的标准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
(三)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

第三章 城镇化——当代世界的潮流
一、基本概念
(一)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二)什么是城镇化
(三)量测城镇化的指标

二、世界的城镇化
(一)历史背景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三)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四)城镇化过程曲线
(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六)过度城镇化和低度城镇化
(七)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城镇化
(一)中国城镇化过程的特点
(二)制约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四)绝对均衡论和相对均衡论
(五)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四、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
(一)联合国法
(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法
(三)劳动力转移法
(四)时间趋势外推法
(五)系统动态学方法
(六)目标优化法

第四章 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城市群体分布的区域基础
(一)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影响
(一)概念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三、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
(一)因子选择
(二)综合评价
(三)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第五章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一)城市经济的部门划分
(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一)普查法
(二)残差法
(三)区位商法(也称宏观法)
(四)正常城市法
(五)最小需要量法
(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与城市发展机制
(一)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二)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
(三)投入—产出分析与乘数确定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性质
一、城市分类概述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评述
(一)一般描述方法
(二)统计描述方法
(三)统计分析方法
(四)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五)多变量分析法

三、中国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
(一)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
(二)全国性的城市职能分类
(三)城市职能分类的应用
(四)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第七章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三)城市金字塔
(四)二倍数规律(2n)
(五)位序-规模律(Rank-Size Rule)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讨论
(一)国外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二)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三)应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三、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律的验证
(二)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三)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省区级差异
(四)中国省区级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的演变模式

四、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
(一)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简单回顾
(二)近年来争论的焦点
(三)中国城市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四)对规模政策之我见

第八章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一、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
(二)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三)理论假设
(四)克氏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五)对克氏理论的验证与讨论
(六)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二、城市吸引范围的确定
(一)城市吸引范围的概念
(二)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例示

三、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一)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二)从新城市看中国城市分布的宏观变化
(三)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四)中国的城市经济区

第九章 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概念
(一)城镇体系
(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二、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内容
(一)工作流程
(二)工作内容
(三)工作方法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战略构想
(一)问题的核
(二)西方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些理论概念
(三)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类型
(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