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位高足叫做子游,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赞扬他的十位最杰出的弟子,人称孔门十哲,后世在孔庙里受到配享,其中文学一科是子思和子夏。孔子还有一位学生叫做有子,“子”是那个时候对人的尊称。有一天,子游和有子在街上闲步,看到一个小孩跟他父母走丢失了,这小孩就痛哭。这个时候有子就借题发挥了,他对子游说:你看你看,孩子一旦见不到父母了,他那种悲伤,又是跺脚,又是哭,又是喊,人性就应该像这样,不要约束他,让他去发泄。可是在丧礼里面,对于“踊”(就是跳脚)却是有限制的,每次只能跳三次,称为一踊;最多只能三踊。在你踊的时候,旁边会有人告诉你:要节哀。有子说到这里,就诘问子游:“为什么要叫人家节哀呢?父母死了,伤心的程度要比这孩子与父母一时走失严重得多,应该由着孝子去尽性情发泄悲痛嘛,这才是正道。”有子觉得自己讲得很有道理,他说准备要把丧礼里面关于踊的规定都给去掉。子游是大儒,识见要比有子高深得多,他听了微微一笑,说“此戎狄之道也”。“戎狄”,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那时文化不太发达,所以还不大懂得礼的要旨。子游接着说:“礼道不然。”“礼道”教育大家不能以死伤身。假如是父母刚死,你不能节哀顺变,悲伤过度,把你哀恸之情尽情地宣泄,结果呢,以死伤身,那边刚死了一个,丧事还没办完,这里又死了人了。这难道是死者愿意看到的吗?所以要节哀,这个“节”,就是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节制你的情感的。
……
展开
民族文化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的,民族文化的失落意味着我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所以说,民族文化的失落,是由于民族失去了文化自信,这是民族走向迷失和消亡的信号。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改变是民族文化的根本蜕变,对于民族文化的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现在有一个心愿,想把古代的礼作一次整理,将其中今天还有用的部分搜集和分类,做成一种中小学生的礼仪规范,使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希望有一天,我们说话、写信,举手投足,都能彬彬有礼。
——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