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
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盐源等县,雅安地区的
宝兴、石棉县和绵阳地区的平武县等地也有少数藏族。四川藏族分布面积为
24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有15万平方公里,有康定、泸定、丹
巴、九龙、雅江、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道孚、炉霍、色达、甘
孜、新龙、白玉、德格、石渠等18个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8.42万平方
公里,有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汶川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
、壤塘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和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
特别行政区等13个县1个特区。木里藏族自治县有1.2万平方公里。在这广阔
的土地上,生活着108.8万的藏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就在四川藏区设置了郡县,在甘孜
州东部设置牦牛县,阿坝州一带以冉、驻两个部落为中心设置了汶山郡,在
今盐源、木里等地设越■郡。
唐代在今阿坝州的茂县、松潘、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都督府和一些羁
縻州,在黎(今汉源一带)、雅(今雅安、天全一带)、松(今阿坝州松潘一带)
、茂(今茂县、汶川一带)设置诸羌州一百六十八个,安置内附羌人。甘孜州
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就包括在这些羁縻州内。甘孜州西部与阿坝州部分地区为
吐蕃统辖。盐源、木里则先后由唐、吐蕃、南诏统领。
宋代沿袭唐代的羁縻州制度,另外在今阿坝州设茂州通化郡(茂县凤仪)
、威州威川郡(今理县薛城)两郡,共统领十二个羁縻州。
元朝在四川藏区开始推行土司制度,分封了许多土司。在甘孜州和阿坝
州设置了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朵甘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碉山鱼通长河
西宁远等处宣慰司和松潘忠迭威等处军民安抚司,以及雅、荥、茂、松、潘
等五州。今木里属柏兴府,归“罗罗宣慰司”管辖。土司采取世袭制,确立
了等级、贡赋、征发等制度。
明代广泛推行土司制度。先后在四川的甘孜州东部设置有朵甘思都指挥
使司、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为长河鱼通宁远宣慰司),统辖今天康定
、泸定、雅江、乾宁等地。在阿坝州设有茂州卫、松州卫、潘州卫等卫(后
来松州卫、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和威州千户所、叠溪千户所及小河千户所
。这些所、卫也按土司制方式进行统领。后来在松潘等处设安抚司,增设杂
谷安抚司、瓦寺宣慰使司。木里县归四川都指挥使司所辖的盐井卫管理。除
了这些卫、所以及安抚司外,还有很多土司。
清代在甘孜设明正宣慰司、理塘正副宣抚司和德尔格忒宣慰司等四大土
司,每个大土司下辖若干小土司,共一百二十个小土司,统归打箭炉厅管辖
,打箭炉厅直隶雅州府管辖。清末为了加强对四川藏区的统治,在甘孜州实
行“改土归流”,废土司改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流官统治。在甘孜州南部设康
南道,统领巴塘府和康定府,义教厅和理塘厅,乡城、稻城、得荣、雅江等
县和泸定巡检;在甘孜州北部设边北道,统领邓柯府、德格州、白玉州和石
渠县。在甘孜、新龙、道孚、炉霍等地设委员进行治理。对于阿坝州的州县
则继续明朝以来的土司统治制度,后来对杂谷宣慰司改流设置杂谷直隶厅,
金川改流后设阿尔古厅和美偌厅。木里隶属盐源县归宁远府管辖。
民国初年,在阿坝州设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区,下辖茂县、汶川县、理
番县、懋功县和松潘县。1935年屯殖区改为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39年增设
靖化县。在甘孜州先后设置了川边经略使、川边镇宁使、川边特别行政区、
西康特别行政区。1939年成立西康省政府,辖康(包括今天的昌都)、宁(西
昌)、雅(雅安),治所设在康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