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伊斯兰教派及门宦制度,是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回族<br> 形成初期,实行单一的教坊制度,通常在一个穆斯林居住点或农业区建立一<br> 座清真寺,形成一个教坊。教坊小则一二十户,大则两三百户不等,期问没<br> 有隶属关系,这是回族伊斯兰教的一种普遍形式。随着回族的发展,农业经<br> 济的扩大,以教坊制度为基础,产生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是一种更集中更<br> 扩大的教坊.它不仅是教主兼地主的制度,而且是一种世袭罔替的封建特权<br> 制度。<br> 随着回族迁徙新疆并在此繁衍,各教派、门宦传入新疆则是必然之事。<br> 各门宦中,除西道堂及灵明堂等少数地区的门宦进入新疆的较少或没有外,<br> 其余各主要的教派门宦在新疆几乎都有所分布。新疆回族伊斯兰教教派主要<br> 有格迪木、伊赫瓦尼和门宦。从教派归属上说,格迪木和伊赫瓦尼属于逊尼<br> 派,门宦属于苏非派。回族伊斯兰教又有老教、新教、新新教之分。此种区<br> 分是在哲合仁耶和伊赫瓦尼产生以后出现的。哲合仁耶产生后,为了将其与<br> 在此之前产生的格迪木和虎夫耶门宦相区别,哲合仁耶遂被称“新教”,后<br> 者称为“老教”。在哲合仁耶之后出现的伊赫瓦尼,则被称为“新新教”或<br> “新兴教”。回族伊斯兰教还有大坊、小坊之区分。格迪木和虎夫耶门宦称<br> 为“大坊”,哲合仁耶门宦称为“小坊”。“大”与“小”并无褒贬的涵<br> 义,只不过是指寺坊和教民的多少而言。<br> 格迪木派“格迪木”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又译为“格底木”、“阁底木<br> ”等,意为“老教”、“古行”、“遵古教”。该派属无门宦教派,较为宽<br> 容,在坚持逊尼派教义和仪规的同时,也接受了什叶派的一些影响,把苏非<br> 派的道乘修持视为副功,不朝拜圣徒、圣墓,但也不断然反对,在礼俗上也<br> 接受了汉族的一些影响。格迪木派传人新疆的时间无法考定,应当说自元明<br> 时期回族形成以来新疆就有了格油太派。格迪木派广泛分布于新疆回族聚居<br> 地区,阜康一带主要是元朝在新疆“屯田、牧养”后留居下来的回族格迪木<br> ;玛纳斯、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则是清代从陕甘迁至新疆参加屯垦的,有很<br> 多是该派的回族;白彦虎、刘四伏带进新疆的数千名残存回民队伍中,很多<br> 也是属格迪木派,他们有一部分逃往沙俄,大部分都落脚于开都河两岸。新<br> 疆回族格迪木派具体人数不详,各地名为“陕西寺”的清真寺,均为格迪木<br> 派的清真寺,这是因为陕西回族穆斯林多为格迪木派之故。<br> 伊赫瓦尼派“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兄弟”。清光<br> 绪年间由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族阿訇马万福(又称马果园)创立。该派受瓦<br> 哈比派影响较大,主张“凭经立教”、“遵经革俗”,故又称“遵经派”<br> 、“圣行派”。因创立时间晚,又有“新兴教”之称。伊赫瓦尼派于民国初<br> 年由马万福传人新疆。目前伊赫瓦尼派信徒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和伊<br> 犁地区。信仰伊赫瓦尼派的除一些回族穆斯林外,主要是东乡族。乌鲁木齐<br> 的河州寺,是该派在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后来,伊赫瓦尼派分裂为两<br> 支,一支以尕苏哈只为首,奉行原宗旨,称为“苏派”,因主张礼拜时一抬<br> 手,俗称“一抬派”;一支以尕白庄马得宝哈只为首,改革原宗旨,称“白<br> 派”,主张礼拜时三抬手,俗称“三抬派”。三抬派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br> 18世纪中后期,内地门宦随着回族大量迁入而相继传人新疆。目前,新<br> 疆门宦主要有虎夫耶、哲合仁耶、嘎得林耶和灵明堂。<br> 虎夫耶门宦虎夫耶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低声的”、“隐藏的”<br> ,该派主张低声默念迪克尔词(苏非派赞词),故又称“低念派”。虎夫耶与<br> 新疆白山派均源于伊斯兰教著名苏非派教团纳合西班底耶。其支系多达20多<br> 个。虎夫耶在新疆的分支主要有妥明所传一支,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br> 等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