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寻找历史的踪迹——婚礼探源<br> 一、婚礼的发端<br> 1.伏羲女娲交尾图<br> 2.新娘为何要遮头盖脸<br> 二、抢劫婚时代留下的遗痕<br> 1.“婚姻”两字的来历<br> 2.不受欢迎的迎亲队伍<br> 3.迎娶的新郎遭袭击<br> 4.新娘伤心为哪般<br> 三、婚礼的成熟定型<br> 1.周公制婚礼的传说<br> 2.婚礼的完备是历史的必然<br> 第二章 中国的婚姻神<br> 一、高禖 <br> 二、牛郎织女与月光娘娘<br> 1.牛郎织女<br> 2.月光娘娘<br> 三、月下老人与氤氲大使<br> 1.月下老人<br> 2.氤氲大使<br> 四、海神、潮神<br> 1.海神<br> 2.瀚神<br> 五、婚礼中的膜拜对象<br> 1.天君、地司<br> 2.和合二仙<br> 3.喜神<br> 4.祖先神<br> 5.轿神、灶神、床神<br> 第三章 中国传统婚姻礼俗<br> 一、繁缛的六礼<br> 1.议婚开始<br> 2.询问姑娘的芳名<br> 3.预卜婚事吉凶<br> 4.签订婚约<br> 5.商定婚礼日期<br> 6.嫁妆的催办和发送<br> 7.迎娶新娘<br> 8.拜堂成亲<br> 二、传统婚礼中的吉祥文化意蕴<br> 1.喜字、喜幛和吉祥图案<br> 2.驱邪求吉巫术<br> 3.寓意吉祥的器物<br> 4.仪式寄寓美好追求<br> 三、传统婚礼中的求子习俗<br> 1.婚前已作巧安排<br> 2.别具深意的仪礼<br> 3.具有求子宴席意的“发禄袋”和木刻画<br> 四、传统婚礼的操办人<br> 1.婚姻的中介人——媒人<br> 2.职业婚仪工作者<br> 第四章 传统婚礼中的性风俗<br> 一、新房中的狂欢——闹房习俗探源<br> 二、从《书痴》说起——婚礼与性教育<br> 三、新婚之夜验新红——对新妇贞操的检查<br> 第五章 婚礼文化的变迁<br> 一、传统婚礼的蜕变<br> 1.文明婚礼<br> 2.集团婚礼、联合婚礼<br> 3.婚礼文化的彻底变革<br> 二、聘礼、妆奁的时代特征<br> 1.以茶为礼表坚贞<br> 2.蚕乡嫁妆祈兴旺<br> 3.花样百出争彩礼<br> 4.负担沉重嫁女难<br> 三、多彩的现代婚礼文化<br> 后记<br>
展开
中国人历来对婚礼予以高度重视,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婚礼文化。探索中国婚礼文化的渊源,展现中国传统婚礼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剖析婚礼习俗反映的社会心理,揭示它所蕴含的深湛文化内涵,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婚礼文化的历史变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相信这些也是社会大众极感兴趣的话题。
尽管本人近些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曾对婚礼文化作过较多的调查研究,这部书稿也仅数万字和篇幅,但要写好这样一部著作,仍有不小的困难。首先,这不是一部泛泛介绍婚俗的书,它须以深湛的文化内涵来统领全书,组织材料,要体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如果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婚礼文化,对婚礼文化各个方面作较深入的研究,要写好这部书稿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它的主要受众恐必还是最广大的一般读者,因此又要虑它的趣味性、可读性,要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部书还强调图文并茂,全书需配大量图片。而撰写书稿,搜集图片等等所允许的全部工作时间,却仅三四个月。本人才疏学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这样一部书稿,遇到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在书稿即将付印之时,我要感谢亚洲性学联会副主席刘达临教授、苏州方志办徐刚毅主任、巴黎最爱婚纱摄影公司金耀总经理、民俗学梁白泉、作家王稼句、摄影家马觐伯、孙汝贤、收藏家谭金土、民间文艺家潘君明以及孙云、钮国栋、蔡晓民、梦寥、佳颖、张雅等诸位,他们为我提供图片资料或给予了其他方面的帮助与支持。苏州民俗博物馆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此外,本书还用了《民俗画报》、《中华风俗大观》、华夏民俗览》、《民俗摄影》、《中华旧俗》、《老照片》、《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全书·民族卷》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神像卷》等图书的一些图片资料,无法一一指明,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期待着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对本书的批评指正。
——蔡利民 2001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