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庙会》:
花市庙会花市是一条大街,位于崇文门外。明代称神木厂大街,是宫廷存放木料之所。清代成为假花生产的集散地,更名为花儿市。口语中加儿音,书面也写作花儿市。这种假花儿是以通草、绫绢、绒、纸为原料制成的,是北京特产,当时统称通草花儿。清代,满汉妇女以在头上、衣襟上插花为时尚,逢年过节,就连寿桃寿面、上供的月饼蜜供也要插花儿,叫做供花儿,有的供花儿还要做出各种吉祥图案。北京的假花儿工艺甲天下,被誉称为“京花儿”。花市大街以羊市口为界,以西叫做西花市,以东叫做东花市。东花市一带许多家庭都从事假花儿的生产和销售。
花市大街上有两座庙举办庙会,一座是都灶君庙,一座是火神庙。都灶君庙庙会是每年开放一次的节日庙会,火神庙庙会是每月开放数次的定期庙会。
都灶君庙在东花市大街路北。京城有好几座灶君庙,和都城隍庙、都土地庙一样,都灶君庙是级别最高的一处。门前一对铁狮子久负盛名,高约一米,是清初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花市以北上头条的一个香会献给庙里的,由于天长日久,被抚摸得光滑发亮,犹如涂抹上了黑漆。北京有一句歇后语:“灶君庙狮子——铁对儿”,用这对铁狮子来形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朋友。
都灶君庙每年八月初一起开放三天,京城的厨行在此祭灶王爷。因为时近中秋节,应时的玩具就是仿照月宫里捣药的玉兔塑成的泥偶,北京人取名为兔儿爷。有一句戏词:“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供我兔儿爷。”这种泥偶明代就有,但流传至今的形象则出自清末。相传光绪年间,两个看守太庙的差役借职务清闲之便,用太庙里的黏土捏成京剧扮相的兔儿爷,笑脸迎人,白粉脸,长耳朵,三瓣嘴,头戴金盔,身穿战袍,背插靠背旗,足登粉底高靴,威风凛凛,就像戏台上的大将军一样。各有坐骑,或牛或马,或象或鹿,还有骑狮子、老虎的,有坐莲花宝座的。除戏剧化的兔儿爷之外,还有模仿老百姓日常生活,被赋予不同身份时装的兔儿爷,做成卖油的、卖菜的、锔碗的、剃头的、算命的、收破烂;以及模仿妇女形象,穿着时髦,兔头之上梳起各种发型的兔儿奶奶,什么抱小孩的、洗衣服的、织布的、纳鞋底儿的,一切生活角色都能表现出来。兔儿爷都是用黏土做的,用模子翻出来,再配上耳朵,干透后刷胶,上色,就算完成了。单个的兔儿爷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的三尺多,中的一尺,小的两三寸。精致的兔儿爷还有嘴唇能活动的,最简单的兔儿爷只是个捣药小白兔。兔儿爷最招孩子们喜欢,来逛庙会的孩子都要抱一个回去。还有用几个兔儿爷组成一出戏的,用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兔儿爷组成兔儿爷山子的,成为了一种精致的工艺品。虽然兔儿爷一年一度风光一阵,并且取得“爷”的地位,可是谁也不真的把它当成神看待。卖兔儿爷的从八月初摆出摊来,卖到八月十五日,再往后就没人要了。
火神庙位于西花市大街路北。火神正名叫做火德真君,富户多或者店铺多的地方往往建有火神庙。乾隆年间京城有数十座火神庙,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地安门外万宁桥以西,花市和厂甸两处不以庙冠名的庙会各有一座火神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