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22166
  • 作      者: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你了解魏晋南北朝的风俗吗?你了解魏晋南北朝风俗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吗?请阅读本书,本书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风俗的方方面面,在书中你会了解到魏晋南北朝的交通、生产、婚育、游艺、交际等风俗,让你大长见识。
展开
内容介绍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履是魏晋南北朝比较正规的鞋子。上古时称“屦”,别名“舄”。“屣”是用葛、麻、皮、丝等质料制成的鞋子。另外,“屩”是用草编制的鞋,为穷人、罪犯所着,或用作丧服的配套鞋具。这一时期,履的名目和式样很多,晋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杂履、鸠头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这些履既有男性穿着的,也有专供女性穿用的。履的形制一般均为高头大履,走起路来虽不甚方便,但却颇有逍遥之致。
    书摘1
    《三国志》卷六五《吴书。韦曜传》载: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韦曜酒量小,“素饮酒不过二升”,起初孙皓对他特别优待,“密赐茶莢以当酒”。
    茶产于山中。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七“毛人”条载:“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当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遍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人大丛茗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乃探怀中二十枚橘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怪,负茗而归。”
    又王浮《神异志》记载:“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饭(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全家人人山,获大茗焉。”①所谓“大茗”,就是现在所说的原生大茶树。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产茶,用来“纳贡”,又载园有“香茗”,涪陵郡“惟出茶、丹、漆、蜜、腊”。该书《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中志》载:平夷县“有跳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②宋山谦之撰《吴兴记》说:“乌程县西四十里有温山,出御荈。”③
    当时的饮茶方式,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等,制成茶饼或茶团,饮时将其捣碎,放上葱、姜等煎煮,正如《广志》卷上所云:“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谓之曰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这样的饮茶方式还保留着茶作为药物的特征。事实上,茶最初的确是作为药物被人们认识的。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人们饮茶,也是爱其能提精神,荡昏寐。唐陆羽《茶经》卷上讲茶的效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①茶的这些效用,为魏晋文人和名士所认识并喜爱,西晋的张载、左思、刘琨,东晋的祖纳、谢安等,均好饮茶。民间饮茶也很普遍。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②东晋南朝时,茶已不是作药来服用,而是作为饮料了。《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暮,其器不减茗。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③卖茶人进入市场,生意兴隆,可见此时民间饮茶已相当普遍。
    魏晋之际,佛教内传,信奉佛教的人日益增多。佛教要求禅定人静,茶能提神醒脑,成为佛家修禅必备之物。唐陆羽《茶经》卷下引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云:“(刘)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勅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茶能助人醒脑,又可延年,当然也就得到了服食养性,以期长生
    的道家的喜爱。陶弘景《新录》云:“茗茶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山君服之。”①
    在六朝盛行侈糜的氛围中,为官者往往以饮茶来倡导一种节俭之风。吴兴太守陆纳,当谢安去拜访他时,他惟设茶果而已。其侄陆倣以为这样太寒酸,就私下准备了美味佳肴,招待谢安。陆纳十分气愤,谢安走后,即将之“杖之四十”①。桓温为扬州牧时,“宴惟下七奠盘茶果而已”(2)。
    饮茶的人多了,对饮茶的用具也渐渐讲究,关于茶的诗文也流之于文学家的笔端。在魏晋六朝墓中发现了不少当时人们饮茶用的青瓷茶具,其中以江西吉安县南朝齐墓中出土的茶托最为珍贵。茶托为黄白色胎,茶绿釉,开冰裂片,器形为浅盏,中有圆圈足,凸起约二厘米。④青瓷茶托的出土,反映了六朝饮茶的兴盛,这从杜育的《莢赋》、鲍昭妹令晖《香茗赋》、左思《娇女诗》等作品中也可看出来。尤其是《娇女诗》,把两个煮茶的小女孩的可爱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北人不饮茶,但随着一些南方士人归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人了北方。南齐王肃投降北魏之后,仍保持在南方的饮食习惯,“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孝文帝在一次宴会上问他:“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回答:“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因此北人戏称茶为酪奴。当时北朝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被彭城王元勰比作“学颦之妇”,自此北人宴会“虽设茗饮”,但因受了元勰影响,“皆耻不复食”①,只有从江南迁往北方的人仍爱好饮茶。
    二、饮酪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喜饮茶,而北人喜食酪,这是受游牧民族“食肉饮酪”之风影响的结果。
    乳酪传人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自上而下、由贵族而大众的过程。最初乳酪只是少量进口,十分珍稀,只有最上层的统治者才能享用。史载“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向来慷慨豪爽的曹操,为何吝啬至只许手下人一人吃一口?说明酪在当时还是十分稀罕的食品。西晋初年,这种状况改变不大,《晋太康起居注》载:尚书令荀勖体弱多病,晋武帝特“赐乳酪,太官随日给之”。③荀勖是武帝的亲信大臣,才能获得这种赏赐。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徙居中原,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域大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牧场,畜牧业发展很快,乳酪产量不断提高,其食用亦即逐步普及开来。北魏一代,饮酪成习,上自皇帝,下至士子及普通民众,皆喜饮酪。汉族人民在制作面食品时,也加入牛奶和羊奶,与面粉糅合在一起加工,如拨饼要用酪浆来调和,粉饼要加到酪浆里才吃。酪B是北方入。南方饮酪的习俗,是由侨姓士族从北方带来的。东晋初年,南人还不习惯于饮酪,如《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载:“陆太尉(玩)诣王丞相(导),王公食以酪。陆还,遂病。明日,与王笺云:‘昨食酪小过,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王导过江后,竭力拉拢吴地世族,吴姓高门陆玩来做客,王导以珍贵的酪加以招待,岂料从未食酪的陆玩却因饮用过量而致病。这则故事说明渡江而来的侨姓士族视酪为高贵食品,而吴姓士族对这种食品一时还无法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南朝文人沈约乃吴兴武康人,他接受司徒所赠“北酥”并写了一封“谢司徒赐北酥启”,称赞酥这种食品“旷阻阴山之外,眇绝蒲海之东,自非神力所引,莫或轻至”①。这说明奶制品作为一种高级营养食品,已为南方士人所接受。但必须指出的是,迄至南朝灭亡,酪仅仅作为一种高级食品而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普通百姓还是无此口福的。南人饮茶,北人食酪,仍是当时南北饮食上的显著差异。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风俗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风俗政策与风俗观念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方式
第二节  饮茶、饮酪与饮酒之风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的饮食生活

第二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冠巾与发式
第二节  服制的形式与穿着方法
第三节  鞋履风俗
第四节  佩饰与化妆

第三章  居信与建筑风俗
第一节  都城与宫殿
第二节  民居与器用
第三节  园林
第四节  寺塔与石窟

第四章  行旅交通风俗
第一节  出行礼仪
第二节  行旅方式
第三节  旅食与旅宿
第四节  行旅风尚
第五节  游览

第五章  生育风俗
第一节  求子
第二节  孕妇保健与胎教
第三节  诞生
第四节  育儿
第五节  成年

第六章  婚姻风俗
第一节  婚姻观念
第二节  婚姻形式
第三节  婚姻程序
第四节  离婚与再嫁

第七章  卫生保健与养老风俗
第一节  医药的进步
第二节  民间医生与巫医活动
第三节  服食养生
第四节  养老与敬老

第八章  丧葬风俗
第一节  丧葬观念
第二节  丧葬礼仪与葬式葬法
第三节  墓室与明器
……
第九章  生产风俗
第十章  信仰风俗
第十一章  岁时节日风俗
第十二章  游艺风俗
第十三章  交际风俗
第十四章  社会组织风俗
结语  风俗特点及历史地位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