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贺年卡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流行,比西方的同类卡要早八九百年,它是在秦、汉时期“谒刺”基础上发展而来。谒刺类似于名片,上写姓名、籍贯、职务等内容,主要作为请求见面的自我介绍。到了宋代,由于城市生活的繁荣,人们交往的增多,逢年过节,亲友之间都有联络感情的必要,于是送一些谒刺,附上两句寒暄问候之语,便成了当时的时髦。真正含义的“贺刺”(贺年卡)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
“贺刺”(贺年卡)自流行后还有其他种种名称。或称“帖”、或称“笺”、或称“名片”,其规格也并不统一,一般都为长方形但较精致的硬纸片作成,也有用红缕织锦的。送卡者,常派佣人或自己亲自投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旧的称呼退出历史舞台,“贺年片”一词取而代之。从那时起直到80年代中期,一直是“贺年片”的一统天下。90年代开始,受英语影响,“贺年片”变成“贺年卡”,“卡”比“片”似乎更酷更高档,至少质感更好一些,称呼虽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