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远去的乡情:正在消失的民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009541
  • 作      者:
    齐东野, 鲁贤文文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没有风俗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但也正是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风俗之中,我们对风俗从不在意因为我们与风俗形影不离,我们反而忘记了风俗,就像鱼儿忘了河流,鸟儿忘记了树林,虫子忘记了草丛一样,然而,生活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我们时刻都会被抛出固有的生活轨道,那些一直如影随形、如水就岸般承受着我们的风俗,不知道会在哪一个早晨和晚上忽然烟消云散,把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赤裸裸地抛撒到一片苍茫之中,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情不自禁地怀念那些熟稔的风俗,就像一个游子怀念家乡,也像鱼儿怀念河流、鸟儿怀念树林、虫子怀念草丛,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的贺年卡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流行,比西方的同类卡要早八九百年,它是在秦、汉时期“谒刺”基础上发展而来。谒刺类似于名片,上写姓名、籍贯、职务等内容,主要作为请求见面的自我介绍。到了宋代,由于城市生活的繁荣,人们交往的增多,逢年过节,亲友之间都有联络感情的必要,于是送一些谒刺,附上两句寒暄问候之语,便成了当时的时髦。真正含义的“贺刺”(贺年卡)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
    “贺刺”(贺年卡)自流行后还有其他种种名称。或称“帖”、或称“笺”、或称“名片”,其规格也并不统一,一般都为长方形但较精致的硬纸片作成,也有用红缕织锦的。送卡者,常派佣人或自己亲自投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旧的称呼退出历史舞台,“贺年片”一词取而代之。从那时起直到80年代中期,一直是“贺年片”的一统天下。90年代开始,受英语影响,“贺年片”变成“贺年卡”,“卡”比“片”似乎更酷更高档,至少质感更好一些,称呼虽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
展开
目录
远去的乡情
春节
爆竹
春联
门神
扫年
灶神
年画
窗花
扎红头绳
吃年饭
守岁
拜年
舞狮子
耍龙灯
踩高跷
点天灯
打锣鼓
吹过山号
钟馗
祭神
灯会
猜灯谜
吃元霄
逛花市
赏冰灯
贺年片
引龙
社日
三月三
清明节
寒食
扫墓
踏青
打球
放风筝
秋千
端午节
赛龙舟
吃粽子
悬艾枝菖蒲
喝雄黄酒
送扇子
六月六
七夕
中元节
河灯
中秋节
赏月
吃月饼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