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鼎,因其功用不同而导致形态上的差异。根据它们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镬鼎、升鼎和羞鼎。在这几大类中,又以正鼎(或称升鼎)为中心。正鼎的使用制度是其礼制的具体体现。
根据已出土的楚鼎进行研究,楚的正鼎由两类构成:一类为继承西周传统鼎型的圆腹圜底鼎,一类为楚人独创的束腰平底鼎。这与中原地区的鼎列只有一个类型即圜底鼎,本身就是区别。
楚国的圜底类正鼎存在着两两相对的特点。迄今惟一被发掘的楚王墓--楚幽王墓出土的鼎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1对对鼎。淅川下寺2号墓墓主为令尹,出土5对对鼎。
从数据所示,每对鼎大小相同,而每对对鼎之间大小有差异,对鼎的鼎列呈大小相次的状态,这与中原地区一件一件地大小相次明显地不同。
在一些中型墓如江陵望山1、2号墓、信阳长台关楚墓等,每墓也都有2对、3对、4对不等的对鼎。
可见,楚国的圜底类正鼎是由大小相次的对鼎组成鼎列,它是表示墓主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楚国的束腰平底类正鼎的鼎列,也是由大小相等的对鼎依次递减所构成的。如下寺2号墓出土7件升鼎,根据各鼎的尺寸,可视为由3对对鼎和一件单鼎组成。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的9件升鼎,也是有4对高度尺寸完全相同,以对鼎构成鼎列,大小相次。
总之,楚鼎鼎列的构成与众不同。楚高级贵族(包括左尹以上至楚王,相当于周制的诸侯和卿)使用圜底类正鼎鼎列为5对以上,楚王墓可多达10对以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