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梦寐以求用正确时间来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最早用立竿见影和日晷等方法粗略估算时间,直到东汉安帝时期,张衡应用漏壶原理,用水作为动力系统,制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计时器,称“漏水转浑天仪”,从而使中国的水钟从以天文现象为依据,逐步走上以非天文的物理过程为依据的机械计时器阶段。
自张衡以后,直到唐代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稳定,文化高度发达。在唐玄宗时代,开元十三年(725),由一行和尚主持,梁令瓒设计出了“浑天仪”,这是历史上第一架“水轮天文钟”。它首次实现了时间量的机械自动化,首创擒纵机构,开辟了中国计时机械史的新纪元。
到宋代(102-1101),苏颂、韩公廉制作的水运仪象台,以其结构的精巧合理、制作的精良成为中国古代水力机械计时仪器的最高成果;到元明时代,郭守敬设计制作的大明殿灯漏和元朝末年(1354)帝妥欢帖睦自制的宫漏,除动力系统仍用漏壶运水,其他部分已接近现代机械钟表。尽管中国水力机械的发展历史较早较长,但始终没有出现完全现代意义的机械钟表。
人类迈出机械计时的步子,也就是在欧洲最初使用的新式时钟开始,到14、15世纪,欧洲各地许多教堂和市政厅都安装了大型钟。约在1510年,为了寻求更高的准确度,各国钟表师对钟表的主要部分作了改进,主要是动力由重锤改为盘簧,即发条;158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1657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将“摆”作为钟表的调节器,发明摆钟,大大提高了走时精度。20年后,又试制出配有游丝调控的发条钟表。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时长期的闭关自守,西洋钟表不易传人中国。最早把钟表传人中国的是欧洲的传教士,开始时以送礼的方式获得官员们的好感,成为传教士打通关节的重要手段,后来又逐步开始进行了贸易往来。最初进口钟表的是广州和苏州,之后是澳门、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各个商号从欧洲进口并销售钟表。1757年,清朝授予广州独家进口权用以控制外国货的进口。自此以后,所有进口钟表都从广州入关。据统计,1791年度总计进口超过1000件,其中包括座钟、表件、钟表自动控制部件及报时奏乐用的管风琴,与此同时在广州的钟表工厂开始制作钟表。在1796年至1820年间广州的钟表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钟表产品提供给达官贵族们使用及作为皇家贡品。当时,中国制造的钟表其质量与欧洲不相上下,但其成本却不到欧洲的一半。虽然如此,也只有中国富家才买得起,许多像广州和上海松江及附近盛产丝绸的城市制造的钟表被出口到欧洲,那些城市的18所工厂为促进他们的贸易组建了协会。那期间,南京、上海、宁波、福州、肇庆和澳门的钟表工厂相当繁荣,不过钟表制造产业最终随着1911年清政府的垮台而衰落。在清朝的最后一年,很多在南京、苏州、杭州和宁波的钟表作坊改行从事钟表的修理业务。
与此同时,几家法国和瑞士制造商在中国建立了工厂,他们使用欧洲人做经理和技师,雇用中国工人。1864年一个德国商人在上海创建亨达利钟表公司,开设了美华利制造厂,某些产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图1-1所示的铜镀金仙鹤驮亭式钟、图卜2所示的铜镀金犀牛驮梳妆镜钟、图卜3铜镀金珐琅开花变字转花瓶式钟及图卜4所示的铜镀金立牛长方座钟等,精致喜人。
在谈论中国钟表发展史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清宫中的西洋传教士。他们以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赢得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宫中各色人等的尊重,尤其是那些精通机械学的传教士们,在皇帝的授意下行走内廷,革新技术,培养人才,研制新品,开创了中国钟表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为了满足皇帝对钟表的需求,清代宫中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钟表的维修和制造。早在康熙年间,就在内廷设置了自鸣钟处,学习西洋钟表的机械原理,修理遗留下来的废旧钟表。遇到庆典时还可制造进献一架御制万仙庆寿自鸣钟,即“八仙水法转花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