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对尉迟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最近结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介绍,这次尉迟寺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出现了全国考古界六个第一次: 第一次发现龙山文化的房址;第一次在龙山文化的房子中发现了一组奇特的七足镂孔器;第一次在大汶口时期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子;第一次发现了随葬品丰富的成人墓;第一次发现了多件大口尊组合的遗迹现象;第一次发现了带有套间的房子,尤其是发掘出的一排龙山文化的房基实属罕见,这一资料将填补该遗址前十余次发掘的空白。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我们的古人远在五千年前就很会享受生活。
一、居住“豪华住宅” 尉迟寺遗址之所以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除了其保存完整,墓葬、器具、房屋一应俱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
房屋规模最大、最高 在第一阶段出土的41间红烧土房,是当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这些房子全部是木质网状框架,外抹灰泥,整体烧烤而成,而这还不是村落的中心建筑。
为了全面体现“第一村”的规模,专家确定第二阶段的第一次发掘直指村落中央,经过钻探专家推测这里有100米的建筑物,而且屋前面可能有一大片中心广场。中国史前建筑学家杨鸿勋说,这就是尉迟寺遗址的“金矿”,它的价值可以说是五千年前的“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
当15间完整保存的红烧土排房映入今人的眼帘时,再次验证了专家的推断。但更巧合的是第二阶段发现的红烧土排房恰与第一阶段出土的几间同一方向的房屋成一排,这就使原来预计整个村庄为三排平行主体房屋的格局变成了一个“丰”字型格局,这不仅证明了此次发掘的是村落中心,也证明了这个原始村庄在建设之前曾有过统一的规划,加上外围大型的环型壕沟,整个村庄像城市一样布局严谨。
红烧土排房: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在尉迟寺遗址,房子是最大的一宗文物。五千年前尉迟寺人建造的红烧土排房在其他遗址也偶尔出现过,但很少有这里这么完整集中。据考古人员介绍,红烧土排房的做法是采集大量木材,用粗木在各个角上立柱,再用细木像编篱笆一样扎成木骨。然后在木骨上涂抹上泥,泥干了以后再抹一层,一直到墙体大约有50公分厚。房屋的屋顶当时并不用草,而是在木骨上抹泥。当整个泥房全部抹好以后,人们再用火烘烧整个房屋,直到泥房里的水份烘干,木柱碳化,房屋变成通红的颜色。房屋的面积为两个多平方米到二十多个平方米大小不等,但每间房子均分别由墙体(主墙和隔墙)、房门、室内柱、房顶、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组成。房子的建造均经过了挖槽、立柱、抹泥、烧烤等建筑工序。
可以说,红烧房是原始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以排房为特点的建筑遗迹是尉迟寺聚落遗存的重要发现,房子的排列组合、建造方法,均为史前遗址所罕见,尤其是以大型壕沟与建筑基址为整体的聚落体,构成了一个既封闭,而又开放的聚落整体,更是史前考古的首次发现。
住房也装修 如今我们买了房子首先想到的是要装饰装修一番,可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懂得把自己的居室装修得更美了。
尉迟寺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5000年前人们用来装饰房屋的原始装饰材料白石灰和印在土墙上的原始人“手迹”。
装饰材料一白石灰的发现 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清理大汶口时期红烧土排房的堆积物时,发现散落的大量白灰面烧土,经过初步分析和研究,专家认为,这是5000年前原始人在房屋装修中使用的装饰材料——白石灰。
白灰面的烧土是在房屋的堆积物中被发现的,呈块状结构,用纸或其他东西将表面的土擦去,便可见其白色,它非常的平,也非常的薄。由于白灰面烧土是在房屋倒塌的堆积物中被发现,加之墙体和墙面没有任何白灰面的迹象,专家认为这些白灰面很可能是房顶倒塌留下的。可见,当时原始人对房子进行的装修就相当于今天的吊顶。
古老墙体上留有原始人的手印 此次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5000年前的一排东南一西北向的红烧土排房的部分墙体上留有原始人的手印。据专家说,在尉迟寺遗址最下层的遗迹中,有一个东西长度至少有16米的红烧土堆积,因没有完全发掘,具体的房屋间数还没有办法确定。考古工作者在对红烧土堆积进行认真的清理时,在已经露出的墙体上发现有原始人建房时留下的用手抹泥的痕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