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439196
  • 作      者:
    许智范,肖明华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许智范,1946年3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田野考古、陈列宣传、刊物编辑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现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任学术季刊《南方文物》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江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及考古学会秘书长、曾编著《寻古觅珍》《中华青铜》,参与编著《中国历史名城》《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江西文化》《江西风物志》等十余部专著,发表考古报告和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撰写以文物考古为题材的文章百余万字。
    肖明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1953年3月生于云南宜良。1972年高中毕业后,回乡从教。1975年入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8年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社会流散文物、古人类、文物考古、文物保管等研究工作。
    1997年8月调任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已发表的论文有《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早期遗址》《杜文秀大理政权官印集释》《陂池水田模型与汉魏时期云南的农业》《青铜时代滇人的农牧业》等二十余篇。除已出版专著《云南少数民族官印集》外,还参加过《中国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历史货币》《大理丛书》等多部大型专著的编撰。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1998年任所长。
    现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等。九盾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多次在欧美亚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比较考古学随笔》《周易经传溯源》《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夏商周年代学札记》《重写学术史》等二十余部及学术论文近500篇,有的已有英、日、朝文版,多种获奖。
    范毓周,1947年12月生于河南开封。1968年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胡厚宣教授,1981年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转籍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以来,先后多次应邀赴美、英、法、德、比利时、荷兰、墨西哥等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任高级研究员租客座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西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著作六部和中、英文论文六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早期中国文明: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首先介绍南方地区自石器时代至西汉初期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包括各地石器时代遗存和早期人类化石,江西吴城商代遗址和新干大洋洲的“青铜王国”,闽赣等地神秘的古越人崖葬,名闻中外的马王堆汉墓,福建武夷山汉代城址、新店闽越故城,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御苑遗迹等,形象地展示出南方文化博大精深的蕴涵,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南方远古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
精彩书摘
    赣江流域大约距今6000~4500年的古文化遗存,当以新余拾年山遗址和靖安郑家坳墓葬为代表。1986~1989年间,拾年山遗址经过连续三次发掘,在已揭露的上千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出墓葬80座,房基9座,陶片堆和石器堆数十处,出土各类遗物3000余件。依地层叠压关系和典型陶器的演变,该遗存可分为三期,它既有华南和东南地区同类文化的某些因素,又有其自身特点,各期主要陶系明显有别,即从红衣红陶到黑衣红陶到黑衣灰陶;石器以长身弓背锛、镢和有段石锛为主,很适于垦掘江南的黏性红壤土。从出土遗物分析,一期以穿孔器、石流星、石矛、石镞、亚腰形网坠等渔猎工具为多,二、三期则以石锛、石镢、石凿一类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为多(图1.2-3);在氏族墓地同时发现有圹穴墓和无圹穴墓,有圹穴墓的墓圹较小,壁底经过烧烤,下面填有数十厘米厚的夹炭灰烬土,可能是拾骨火葬习俗的反映;房基平面呈圆形,为木骨泥墙,墙壁和柱洞壁也经过烧烤,房基面铺垫有厚实的烧土层,可保证居住地的干燥。郑家坳墓地在1983年清理了10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多置放在墓底两端,少量置放在死者腰侧。随葬的陶器多为黑衣磨光陶,其组合为鼎、豆、壶、罐,盛行三足器、圈足器,石器以大型石刀、钺、铲最具特色。郑家坳墓葬出土的典型器物如带把鼎、有棱喇叭座、钵形盘豆及大石刀等与薛家岗类型三期文化雷同。
    赣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共有30余处,大致可分为山背文化和筑卫城一樊城堆文化两种类型。
    山背文化是一段以有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原始文化遗存,它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以西和赣江下游地区,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时代距今约5000年。其生产工具有石锛、石锥、石斧、石镰等,以大型厚重的长条形有段石锛、扁平长方形石斧和半月形带孔石刀为代表;陶器以夹砂红陶为多,器形有鼎、鬶、罐、豆、钵、盂和杯形豆等(图1.2-4)。该类型的文化面貌虽表现出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及东方沿海的大汶口文化有某些相似的因素,但器物群的特征是鲜明的,证明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化。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南方文化的曙光
第一节 南方旧石器文化
一 考古发现综述
二 南方的古人类
第二节 南方新石器文化
一 赣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二 闽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三 湘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四 珠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五 西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六 海南新石器遗存

第二章 南方进入文明时期
第一节 江西商周时代遗存
一 吴城文化与万年类型文化
二 “青铜王国”与南方青铜文明
三 铜矿采炼遗址的启示
四 印纹陶文化
五 西周遗址与遗物
第二节 福建商周时代遗存
第三节 湖南商周时代遗存
第四节 广东商周时代遗存
第五节 广西商周时代遗存

第三章 南方文化的昌盛
第一节 江西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一 “吴头楚尾”的考古发现
二 神秘的越人崖葬
三 粮仓遗址与封建经济
第二节 福建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第三节 湖南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第四节 广东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第五节 广西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第四章 南方文明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南方地区汉初史迹
第二节 马王堆汉墓大观
第三节 闽越与南越文化
一 闽越国与南越国的兴亡
二 闽越与南越经济的发展
……
第五章 港澳台地区早期文明
第六章 红土高原上的早期人类与文化遗存
第七章 滇人及其青铜文明
第八章 滇西南、滇南的青铜文化
第九章 滇西各族及其青铜文化
附录
图版资料来源表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