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太阳神的故乡:河姆渡文化探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023909
  • 作      者:
    陈忠来著
  • 出 版 社 :
    宁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崭新篇章,打破了在学术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河姆渡人在7000年前所创造的生产水平,已远远地处于领先地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于我心灵的震撼,是很难用言词来表达的。我的家乡就在河姆渡南岸一个叫余鲍陈的山村里,距遗址仅数公里之遥,有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自是吸引着我的注意。可是,当我逐渐接触到一些有关河姆渡文化研究的报告和文章后,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深感有许多观点,乃至一些已广为流行几成定论的重要观点,均颇多可商榷之处。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稻作的起源和演变1“刀耕火种”
  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理论总是显得苍白。其实用它来观照人类的史前活动及有关理论,也同样适用。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面对先民们创造的辉煌业绩,一些关于史前文明的理论也变得陈旧和灰色。这应该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如果某种理论成为亘古不变的“常理”,那这个社会(包括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也就凝固了。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欢迎这一变化,并以全新的目光,以阔大的视野,以科学的新方法,去研究和探索这些新发现和新情况,从而孕育出新的理论。
  我们之所以将“稻作的起源和演变”放在书的前面部分来叙述,是因为稻作的发生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综合了环境、气候、工具、定居等多种因素。而且,也只有当河姆渡遗址这样内涵丰富的稻作文化发现以后,才有可能以此为时间坐标的“原”点,粗线条地勾勒出长江流域稻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稻作的起源是整个原始农业起源的一部分,那末,原始农业(包括稻作、粟作、麦作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人类从事这些粮食作物栽培的最初动因又是什么呢?对此,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类原来生活的地方,随着人口的增长,可供渔猎和采集的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免不了常常受饥挨饿,于是,不得不试着去从事谷物栽培等原始农业,以填饱日益空乏的肚子。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可供渔猎和采集的动植物资源十分充裕,依照人类的本性是不可能去从事繁复的农业劳动的。另一种则认为,谷物栽培等原始农业,只有在可供采集或渔猎的食物资源充裕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因为谷物从播种到收获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等到食物资源面临枯竭再去栽培谷物,已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即使播种了,原始人也等不到收获,早已漫游到别处觅食去了。
  上述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原始农业起源的实际呢?我们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话,不难看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前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出发,后者则立足于可能的客观条件。问题是持上面两种观点的人过于各执一端,因此不能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人类萌发原始农业的最初动因,确是在面临饥馑或受饥馑威胁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也只有在采集渔猎食物资源相当丰裕的情况下,原始农业才能获得成功。那末,两者的结合点又在哪里呢。中国有句古话叫“未雨绸缪”,典出《诗豳风‘鸱鹗》:“适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思是说,趁天气晴好,赶快把窗、门修好,将屋顶的漏洞楠葺好。但是,萌发“绸缪牖户”(“牖户”是指屋的整体)的念头却是在风雨袭来房屋漏水的时候发生的。这对找到前面两种不同观点的结合点颇有启发。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绿色文明的曙光
二 稻作的起源和演变
三 辉煌的骨器时代
四 石器的位置
五 木器与船桨
六 陶器——食文化的载体
七 从狩猎到驯养
八 高超的建筑
九 饮水文明的杰作
十 萌芽中的医药
十一 纺织——人类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十二 孕育中的文字和数学
十三 墓葬探秘
十四 海洋文化的发祥地
十五 璀璨的艺术·美的艺术
……
附录 新华社电讯二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