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康熙郎窑红蒜头瓶
郎红即郎窑红,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窑官郎廷极创烧的官窑红釉。郎廷极,字紫蘅,酷爱古器,对陶瓷亦颇有研究。为了迎合清圣祖(康熙帝)的兴趣,他对景德镇的制瓷业亦付出了一定的心血。郎窑最大的成功是在红釉器的烧制上。郎窑红便是郎廷极的得意之作。
自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的烧制技术几乎失传,一直到清初的康熙年间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其中郎红便是仿明宣德宝石红釉的极为成功的范例。同时代文人清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说到郎廷极摹仿明代成化、宣德瓷器“与真无二”,“极难辨别”。康熙时文人许谨斋亦有诗赞日:“宣成陶器夸前朝……迩来杰出推郎窑。郎窑本以中丞名……”因此说,郎红在红釉瓷的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无论从器型到釉色都有独到之处。所以,这一时期红釉瓷烧造的新成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郎红系康熙时的官窑红釉,首先是因为郎廷极兼景德镇督窑官,其所督造的当然是官窑。官窑包括御窑,所谓御窑即是制造皇帝御用瓷器的窑,或者其窑所产的瓷器都称之为御窑,这是狭义上的官窑。其实供皇帝御用者,除了皇帝本身所用的器物外,还包括祭祀用、赏赉用等等,其中赏赉用又包括给王公大臣及王子公主之娶嫁赐品,外国使臣等等之赏赐等,所以在这些范围内的都称之官窑。
图中瓶高41.5厘米,径18.5厘米,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该瓶之红釉莹澈浓艳,犹如初凝牛血般的猩红,谓之“牛血红”,有一种强烈的琉璃光泽,光亮夺目。郎窑红的另一个特征是釉的流动性大,透亮,垂流。垂流部分更是色沉釉厚,然而恰好中止在底足周围,整齐如削,决不流过。红釉流淌在器腹下积釉深厚,整个瓶件虽然是单色釉,但釉面变化非常丰富,开有隐片如同冰裂。瓶之口沿处因釉面垂流显露胎骨之粉白淡青色,与器身莹澈浓艳的釉交相辉映,形成了郎红独特的风格,可称之为“灯草口”,因此郎红有“脱KI垂足郎不流”之称。
该瓶的内壁施白釉,白釉纯正类银似雪,与瓶表之猩红强烈对比相映成趣,同时瓶之内壁在制作时留下的竹刀刮痕清晰有力度,宽狭不一,自然而略显粗犷。瓶底圈足粗厚无釉亦无款,平面微向内凹,以底心为圆心,有旋制的层层同心圆痕迹直至外径。旋痕清晰有力度,同心圆大小不一,可见其在制作时旋转的速度不快。同时瓶底露胎不施釉,胎土洁白细腻,手感分量重,在胎的细小崩裂处,阳光下熠熠生光,谓之“糯米胎”。
综上所述,该瓶的釉、胎、制作、造型、重量、手感等诸多方面,可证其是康熙郎窑。此外,康熙郎窑中也有器里釉为青白色或米黄色开片者,器足底内施米黄色、苹果绿色釉或本色(郎红)釉者孰是孰非?则须视其本质是否总体上符合康熙瓷的时代特征,不可仅拘泥于器的内釉和底釉。同时,郎窑本产于御窑,虽无款,又何须拘泥于款的鉴别呢?
康熙郎窑红器有大件,亦有小件,器形都是康熙时的独特式样,如笠式碗、观音瓶、油锤瓶之类。
郎窑釉色浓艳明亮,本身装饰就是十分美丽的,没有必要有加彩,但郎红器中偶尔也有加彩的,但效果不佳。且往往是红釉中有缺陷,加彩是为了遮掩疵瑕。郎窑除红釉外尚有绿釉,谓之“绿郎窑”。其器外均施苹果青绿色釉,器身细小片纹。康熙郎窑红釉瓷很受外国人的喜爱,尤以法国人不惜重金购买。可惜,现真品凤毛麟角,其价就更为可观了。
八、清康熙洒蓝釉器
洒蓝是用吹釉的方式来制作的,即在白釉瓷胎的底上吹上点点蓝色的斑点或呈迷雾状的蓝釉,犹如点点细小蓝色雨点洒落在白色的釉面之上,釉面莹润、细腻、肥腴,优美纯朴,故也称“吹蓝”、“点花蓝”。
洒蓝是康熙时期的特产,产品的品种不多,除单色的洒蓝素器外,还有洒蓝描金花绘,图案有人物故事、花卉、山水、走兽、云龙;书法文词诗句有《兰亭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醉翁亭记》等等。也有洒蓝开框五彩或青花,和洒蓝描金开框五彩和青花的。
清康熙洒蓝中官窑较为罕见,其款识是在白釉底上青花楷书六字三排或六字二排。民窑烧制较多,器底白釉无款,若有款则是仿明宣德、成化、嘉靖。此外,也有图记款的,如双圈、秋叶、兔子、梅花等。康熙洒蓝的器型和康熙青花相同,有凤尾、棒槌、象腿、胆瓶,西瓜坛、天字坛、莲子坛;其他有盆、壶、碗、炉、文房用品等。洒蓝描金中的金色比较容易褪去,真品中鲜有光灿如新者,因描金中的金色在窑中烧制的温度较低,易于褪落,尤其对于水洗、湿布抹、鸡毛帚擦拂极敏感,金色更易掉和褪,只能用干布轻擦其上浮灰,并注意保养。
洒蓝器康熙以后便无生产,直至清末光绪和民国年间才有仿康熙洒蓝器的生产,那么洒蓝器的鉴定在一般意义上说,它必须具备清康熙时期瓷器的基本特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