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初冬,一个面色红润的中年汉子,气喘吁吁的来到内蒙古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用浑厚而生硬的汉语夹杂着蒙古语激动地说:“我看到一条巨龙的尼如古恩耶素(脊梁骨)躺在山坡上,长达几百米!”经过仔细问询,得知他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牧民,放牧时在查干诺尔碱矿一带发现了一大片化石、化石是棕红色的,而且很巨大,他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化石。当地的老人告诉他:“这是龙的骨头,像这样巨大的骨头应该是真龙天子的骨头,到底是哪一位我也说不清:”为搞清是哪个皇帝的龙骨,并且能为国家收藏,他专程来到这里。听了他的介绍之后,一位专业人员告诉他说:“您说的骨骼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它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骨头,古代人民崇拜的龙实际上是动物集合的产物,这样的动物在自然界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所说的脊梁骨,应该是恐龙的骨骼。”由于是冬季,没能开展发掘工作,博物馆仅派专业人员到现场勘探及掩埋暴露的骨骼化石。
1985年,内蒙古物馆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派出专业考察发掘人员来到恐龙骨骼化石发掘现场——查干诺尔碱矿矿区,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勘察、测量、发掘工作。恐龙化石产地位于矿区两南部,由于经过多次自然搬运,化石分布散乱,在几公里的范同内均能找到它们的遗骸,主要发掘地点约为400余平方米。恐龙化石埋藏于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砂质泥岩层中,由于矿物质的填充,呈棕红色,质地十分坚硬,虽然人都残破缺失,但是骨骼的做细结构仍清晰可辨,主要有:枕骨、牙床骨、牙齿、颈椎、背椎、尾椎和较完整的肩胛骨、肱骨、肠骨、坐骨、耻骨、股骨及大量肋骨等,这个体庞大、数量集中、部位相对齐全的骨骼的发掘出土,在内蒙古恐龙化石发掘史上还不多见。
经过古生物工作者的认真研究与鉴定,认定这是一具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恐龙化石,属蜥脚龙类,圆顶龙科中的新属种,命名为“查干诺尔龙”,生活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1987年修复装架成功的查干诺尔龙,体长26米,背部高6米,胸宽3.30米,拾起头可高达12米,约等于四层楼房那么高,活着时体重可达60吨左右。就其大型骨骼而言,肩胛骨高2.40米。宽1.10米,肱骨高1.50米,最大骨径0.57米,股骨高1.80米,最大骨径0.60米,腰带(肠骨、坐骨、耻骨)高2.15米,长2.21米。这具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骨架,成为迄今所知亚洲最大的恐龙。
查干诺尔龙化石骨架及同时出土的剑龙骨骼化石,不仅填补了我国华北和内蒙古地区没有该属种记录的空白,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也是研究恐龙家族的系统演化、分布范围适应特性、个体发育、比较解剖、确定地质年代、揭开地球变迁奥秘、以及模拟再现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等方面十分难得的文物依据。
(作者为内蒙古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