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22028676
  • 作      者:
    姜亮夫著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11
收藏
编辑推荐
    莫高窟,这个千余年来被遗忘在荒漠中的艺术宝藏,已成为近代国际间享有盛名的中国学研究。无论是其壁画、塑像等艺术造型,还是写本佛经、儒经等文书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从莫高窟六翰、隋、唐寫本藏经发现之后,敦煌学已成为六十年来在国际间享有成名的中国学术的相互關係与影響。其寫本经卷,正是中古以前世界许多宗教、学术、思想、语法与人数實生活的史實寶库,所以震撼了学术界。危厄民惹動了一切帝国主義者行文百计的劫夺!
展开
精彩书评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沛县华祖庙对联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
    ——《历代名医图赞》
    庙祠峨峨,涡水泱泱,华祖医术,地久天长。故居穆穆,药圃苍苍,华祖医德,万古流芳。
    ——华佗诞辰1881周年祭祀典礼祭文看千秋享祀,稽首医王。
    ——清代诗人李小湖仙方妙著,声灵赫濯。
    ——福建漳州湘桥华佗庙
展开
精彩书摘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
    三敦煌学
    甲莫高窟经卷的发现
    莫高窟的地势,南高而北低,现在的南首岩根处,别有寺院,名为上寺。上寺之北为中寺《上中雨寺原为一寺,后分为二》。在北头将尽的佛洞处,又一寺院,名为下寺。上寺、中寺均为喇嘛住处,下寺为道士住处。(九)
    据莫高窟所发现的材料推知,宋时西夏之乱,千佛洞下寺僧人,欲避乱他乡,便把经卷佛像杂书等,藏在下寺旁石窟主羣北头相近处的一个大洞,就是张大干氏的编号一五一洞。这个大洞原是唐大中五年沙门洪所建的(一○)。现在后面有三层楼阁,洞本身作状,为莫高窟常见形式。甬道口宽一丈二尺七寸,长二丈二尺八寸,高约二丈。入内大洞长五丈二尺,宽四丈九尺二呙约三丈。由洞口至内二丈二尺,为平地,系烧香礼佛跪拜周旋之地。其后三丈为神宠,宠高一尺三寸,长二丈六尺,宽二丈。台左右前后有五尺宽走道,可以左右出入。
    在此大洞甬道之北,距地三尺处,有一宽二尺五寸二同约四尺之甬道,后即一复洞,洞长宽均为九尺五寸,边高六尺五寸,中高九尺三寸。洞内四壁皆画,一幅昼男女像各一,其衣饰极为别致,为千佛洞中极罕见之作品。由色彩形状,知为唐画。从前装满的经卷佛像等,现在是空无所有了。大概在宋时下寺僧众将经卷藏入后,用土基将复洞门塞闭,外以泥涂,再加粉画,就现存残形观之,是宋画无疑。
    自宋时封闭后,逃避的僧人,大概一去不复回,后人也不复知有此复洞,更不知复洞中有这样多而且精的不世之宝。一直留到光绪二十五年的四月,让一个庸俗不堪的王道士来打开。
    王道士名一兀录,是湖北麻城人,初在肃州巡防军为卒,退伍后无事可做,遂做了道士。来到敦煌,穷无所藏,投宿于一百四十三窟。此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诵的是番经,独王元藤能诵道经,作中原语,以是人多求他礼忏,生涯渐渐好起来,因雇一杨某写经。杨某就一百五十一窟甬道间置一案,背壁坐。抄经之暇,吸旱烟,以芨芨草燃火,常以燃余之草插壁问裂缝中。一日吸烟余草稍长,仍插其处,乃深入不可止。以手击壁,其声中空,疑有他因土口王道士。王道士夜半与杨某击破其壁,则内有一门,高不足容人,用泥块封塞,把泥块去掉,则为一小甬道,入内为一复洞二二,较外大洞为小,约一丈左右《实为九尺》,有白布包等无数,充塞其中,装置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十卷,复有佛幡绣像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下。光绪三十三年《重修三层楼功德碑》《其实是木牌》云:三一十六年掘得复洞,内藏释典充宇,铜像盈座。侧有碑云:唐大中五年沙门洪立。“所记藏物,尚有铜像盈座,现在我们已不能知道这些铜像的去处了(据《王道士墓志》,是二十五年事,似较可信)。
    窟藏发现后,王道士延城中官绅来观,绅士们不知其可贵,都说这些佛经流传在外,是造孽有罪的,嘱咐他仍还置窟内。
展开
目录
目录 自序
敦煌附近地图
图录
敦煌图录解说
一、敦煌简史

二、敦煌石室
甲 石室形制
乙 石室建築史

三、敦煌学
甲 莫高窟经卷的发现
乙 经卷的盗劫与清政府的拾遗
丙 敦煌漢简的发现
四、敦煌学在中国学术上的价值
甲 造型艺术
乙 古寫本卷子在中国学术上的价值
插图说明
五、敦煌的造型艺术
六、敦煌的佛教经典
七、敦煌的道家经典
八、敦煌的史地材料
九、敦煌的语言文学材料
十、敦煌的科学材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