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
三敦煌学
甲莫高窟经卷的发现
莫高窟的地势,南高而北低,现在的南首岩根处,别有寺院,名为上寺。上寺之北为中寺《上中雨寺原为一寺,后分为二》。在北头将尽的佛洞处,又一寺院,名为下寺。上寺、中寺均为喇嘛住处,下寺为道士住处。(九)
据莫高窟所发现的材料推知,宋时西夏之乱,千佛洞下寺僧人,欲避乱他乡,便把经卷佛像杂书等,藏在下寺旁石窟主羣北头相近处的一个大洞,就是张大干氏的编号一五一洞。这个大洞原是唐大中五年沙门洪所建的(一○)。现在后面有三层楼阁,洞本身作状,为莫高窟常见形式。甬道口宽一丈二尺七寸,长二丈二尺八寸,高约二丈。入内大洞长五丈二尺,宽四丈九尺二呙约三丈。由洞口至内二丈二尺,为平地,系烧香礼佛跪拜周旋之地。其后三丈为神宠,宠高一尺三寸,长二丈六尺,宽二丈。台左右前后有五尺宽走道,可以左右出入。
在此大洞甬道之北,距地三尺处,有一宽二尺五寸二同约四尺之甬道,后即一复洞,洞长宽均为九尺五寸,边高六尺五寸,中高九尺三寸。洞内四壁皆画,一幅昼男女像各一,其衣饰极为别致,为千佛洞中极罕见之作品。由色彩形状,知为唐画。从前装满的经卷佛像等,现在是空无所有了。大概在宋时下寺僧众将经卷藏入后,用土基将复洞门塞闭,外以泥涂,再加粉画,就现存残形观之,是宋画无疑。
自宋时封闭后,逃避的僧人,大概一去不复回,后人也不复知有此复洞,更不知复洞中有这样多而且精的不世之宝。一直留到光绪二十五年的四月,让一个庸俗不堪的王道士来打开。
王道士名一兀录,是湖北麻城人,初在肃州巡防军为卒,退伍后无事可做,遂做了道士。来到敦煌,穷无所藏,投宿于一百四十三窟。此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诵的是番经,独王元藤能诵道经,作中原语,以是人多求他礼忏,生涯渐渐好起来,因雇一杨某写经。杨某就一百五十一窟甬道间置一案,背壁坐。抄经之暇,吸旱烟,以芨芨草燃火,常以燃余之草插壁问裂缝中。一日吸烟余草稍长,仍插其处,乃深入不可止。以手击壁,其声中空,疑有他因土口王道士。王道士夜半与杨某击破其壁,则内有一门,高不足容人,用泥块封塞,把泥块去掉,则为一小甬道,入内为一复洞二二,较外大洞为小,约一丈左右《实为九尺》,有白布包等无数,充塞其中,装置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十卷,复有佛幡绣像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下。光绪三十三年《重修三层楼功德碑》《其实是木牌》云:三一十六年掘得复洞,内藏释典充宇,铜像盈座。侧有碑云:唐大中五年沙门洪立。“所记藏物,尚有铜像盈座,现在我们已不能知道这些铜像的去处了(据《王道士墓志》,是二十五年事,似较可信)。
窟藏发现后,王道士延城中官绅来观,绅士们不知其可贵,都说这些佛经流传在外,是造孽有罪的,嘱咐他仍还置窟内。
展开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沛县华祖庙对联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
——《历代名医图赞》
庙祠峨峨,涡水泱泱,华祖医术,地久天长。故居穆穆,药圃苍苍,华祖医德,万古流芳。
——华佗诞辰1881周年祭祀典礼祭文看千秋享祀,稽首医王。
——清代诗人李小湖仙方妙著,声灵赫濯。
——福建漳州湘桥华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