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铜挥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18304
  • 作      者:
    张光直[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学获,繁华似锦,大宛风范,光彩照人。本丛书以独特的编纂方式,荟萃海内外华人学者研究成果中的华彩乐段。或以时间为序,或按问题分类,分则独立成章,合则一气呵成。各家学业有专攻,文风呈个性,但都学融哲经文史,识贯中外古今。思如大鹏飞天,水击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虚妄语。创见多多,新意比比,各领风骚,自成一格。一卷在握,可含英咀华,探无穷意蕴;一套置案,如群山连绵,尽显学苑无限风光。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光直,祖籍台湾,1931年出生于北平,并在北平度过其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时光。1946年返回台湾,1949年被台湾当局逮捕,1950年获保释,195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考古系,196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哲学博士。从事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任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哈佛大学人类考古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199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青铜挥麈》以独特的编纂方式,荟萃海内外华人学者研究成果中的华彩乐段。或以时间为序,或按问题分类,分则独立成章,合则一气呵成。各家学业有专攻,文风呈个性,但都学融哲经文史,识贯中外古今。思如大鹏飞天,水击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虚妄语。
展开
精彩书评
    1984年8月22日到9月7日,我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作了九次讲演,共分七个题目。收入《考古学六论》这本书的六个题目,前四个是蒋祖棣和王文建两位同学花了很大的功夫,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我对整理稿稍做了些润饰,为了读者的方便,还加上了最少限度的注、图和表。后两个题目则是我自己整理的。但这书基本上仍是北大讲演的记录。”<br>    1983年8月,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亚洲地区(中国)考古讨论会”上,宿白教授代表北大邀我到考古系教课。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荣誉,当然,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本来考虑讲一个学期的课,后来因时间关系改成三个星期。等到北大校长和教育部正式邀请信寄给我以后,我才想,讲些什么题目好呢?我几十年来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但是,北大是全世界中国考古学教学的中心,如果我想对北大同学能作点儿积极性的贡献的话,我的讲题应该是比较一般性的,集中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之间的联系上的,至少,应该是我对这种联系的看法。<br>    这个一般的范围确定了以后,我便选了几个彼此并没有系统的联系的题目,可以说,是构成考古学这个大题目的一小篮大杂拌。虽然没有什么严密的系统,这些题目也不能说代表考古学中的什么派别,但可以说,它们代表一个考古工作者的若干看法,希望对学习考古的同学有一些参考价值。<br>    为了使本书的读者理解我所阐述的若干看法,我想,不妨把自己在专业上学习的过程介绍一下。<br>    我是在北京生长的,并且在北京读了小学和中学。我的祖籍是台湾,所以,在抗战胜利以后,我就回到了祖国的台湾。不久,以前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台北,李济、董作宾,以及其他考古学、人类学的前辈学者们在台湾大学成立了一个考古人类学系,我便报考了这个新系。<br>    我所以报考考古人类学系,是由于早年所受的一些影响。我很小的时候,便熟读过一本书,叫作《人类学泛论》,著者是日本的西村真次教授。我的父亲张我军先生是搞日本文学的,他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1931年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印行。我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有没有过任何的影响力,但是,因为我从小便守着这本书,对书里的人类进化史、石器时代等等,很感兴趣,它对于我确实有过不浅的影响。1948年,我在台北坊间又买到一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书,叫《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是裴文中先生写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本用中文写的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书。裴文中先生在这本书里把当时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资料与研究成果作了初步的综合。同时,在这书里,裴先生又发了不少牢骚,说中国的考古可以说遍地是黄金,俯拾即是,但是有才华有志气的读书人却很少有学考古的。他说,希望在将来的中国有很多人走这条路,希望各大学有考古学系,并且希望成立一个中国考古学会。看了裴先生这本书以后,我对这门学问更加向往。<br>    1954年,我从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毕业。不久,我又到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研究生。毕业之后,先在耶鲁大学,后来又回到哈佛大学,从事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1951年开始,我就参加了田野考古工作,除了台湾的田野考古以外,还参加过北美和法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br>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我所学的这一套,说不上是从哪个传统继承下来的。西村真次先生、裴文中先生、李济先生等等,都是我的老师。我当然也读过解放以来国内大量的考古研究报告和论文,受到很大的启示和影响。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已整三十年,自然受到美国人类学界很大的影响。我说我所讲的题目和内容是一小篮子大杂拌,其实,这也正是因为我搞的这一套考古,似也可以说是一筐子大杂拌。所以我说,我并不代表哪一个门派、哪一个传统。这自然并不是说我的想法没有它自己的一套系统。最好还。                        
  ——张光直  一九八五年一月于哈佛大学
展开
目录
    代序<br>    一 西方关于青铜时代的概念<br>    二 中国青铜时代<br>    三 青铜时代之前的金属使用<br>    四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br>    五 二里头陶文<br>    六 铁器与中国青铜蚨工的式微<br>    七 青铜时代的政治制度<br>    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br>    九 商代的考古文化特征<br>    一○商代安阳的经济流通<br>    一一 国家的两种涵义<br>    一二 中国青铜时代即古代中国文明<br>    一三 夏商周的重要性<br>    一四 正确认识三代关系的两大障碍<br>    一五 文字史料中的三代关系<br>    一六 三代的年代关系<br>    一七 三代的地域关系<br>    一八 三代的文化社会关系<br>    一九 夏代考古问题<br>    二○商代考古中的早商问题<br>    二一 伐纣以前周代考古问题<br>    二二 游团、部落、酋邦与国家<br>    二三 社会进行规则与古代中国文明<br>    二四 殷商文明的两种性质<br>    二五 殷商文明的三种类型<br>    二六 花厅文化的特征<br>    二七 殷商进代的厚葬与墓制<br>    二八 沉埋地下的早商文化<br>    二九 夏商之辨<br>    三十 中国最早的镶嵌工艺品<br>    三一 旧史料中所见殷周关系<br>    三二 考古遗物中所见殷周关系<br>    三三 殷墟卜辞中所见殷周关系<br>    三四 岐山甲文中所见殷周关系<br>    三五 殷周文化三论<br>    三六 中国青铜时代的聚落形态<br>    三七 周代封建制<br>    三八 商代的资源流通<br>    三九 商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意义<br>    四十 从商王庙号所见的王室亲属婚姻制度<br>    四一 商王族父子祖孙之关系<br>    四二 商王继承法<br>    ……<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