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我童年的故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25604
  • 作      者:
    (俄)司格林(尼.斯别什涅夫)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献给中国“俄罗斯文化年”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出生并生长在北京的俄罗斯人,一位学识渊博的汉学家饱含深情地叙述了他生活、热爱并依旧热爱着的城市。儿时的玩伴,学校里的同学,胡同里的叫卖声,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些都通过司格林教授的回忆,跃然于纸上,令我们为之动情、遐想。本书还幽默风趣地回忆了作为一个曾陪同过戈尔巴乔夫访华的资深译员所经历的翻译中的趣事。
展开
精彩书摘
  彼得堡  亚历山大士官武备学校
  我祖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斯别什涅夫1871年2月7日(旧历1月25
  日)生于彼得堡。18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亚历山大士官武备学校后,第二
  年进入米哈依洛夫炮兵学校,1892年同样以优异成绩毕业。得到自己的第一
  个任命,以陆军少尉的身份被派往塞瓦斯托波尔市,服役到1896年。在此期
  间升为中尉。1897年祖父被授予上尉军衔,并根据他本人的愿望,被调往驻
  扎在远东尼科利斯克村(后来的尼科利斯克一乌苏里斯基市①)第一东西伯利
  亚旅。
  浪漫之旅
  在从塞瓦斯托波尔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轮船上,尼古拉·阿列克谢耶
  维奇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安东尼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德米特里耶娃。这
  个浪漫之旅以婚礼结束,他们于1897年5月17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按照旧习
  俗结了婚。祖父的父母为这门有损名望的婚姻深感担忧:安东尼娜是卡卢加
  ②市一个普通裁缝的女儿。继父死后她被寄养在叔叔伊万·巴甫洛维奇和婶
  子玛利亚·尼基丁奇娜·两洛夫夫妇家。
  赤塔——沃兹涅先斯克
  同年,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斯别什涅夫被任命为赤塔炮兵仓库炮
  兵和轻武器部部长,从1898到1900年在那里服役。1899年3月26日夫妇俩生
  下儿子阿列克谢(我父亲)。1900年得到新任命,这一次前往赫尔松州沃兹涅
  先斯克。1900年12月9日在那里生下女儿佳丽娜(我父亲的妹妹)。
  1904年祖父被提升为大尉。很快根据新的命令,他必须重回远东并开始
  学习日语。日俄战争之后这件事变得尤为迫切。本来是平民优先,而尼古拉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里却是个例外。墨守成规的军旅生活不怎么令他向往
  ,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争取离开军队,而这在当年并不那么轻而易举。
  重回远东
  在动身去远东之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带全家探望父亲,当时他
  和三个女儿一起住在奥德萨。尼古拉的姐姐受到极好的艺术教育:娜杰日塔
  是钢琴家,马格丽塔是画家,尤丽娅后来成为著名的歌剧演员。家里亲切地
  叫尤丽娅为贝贝,这是小时候的外号,是由英语baby的发音得来的。她的儿
  子阿列克谢·弗拉基米洛维奇·斯别什涅夫(用母亲的姓)是苏联著名电影编
  剧,《白日逃亡》一书的作者(见阿列克谢·斯别什涅夫的《白日逃亡》,
  莫斯科,1983年——原注)。
  正如人们所说,回忆是一连串永远留在人的记忆中,不分时间顺序尘封
  的鲜明生活片段。据我父亲说,在奥德萨有一只硕大的白色鹦鹉给四岁的他
  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总是站在椅背上用嘴小心翼翼地给他祖父梳理头发。显
  然,这个举动让他俩都很开心。此外他还记得在莫斯科,在我父亲的祖母玛
  利亚·彼得洛夫娜家(她和丈夫分居),还记得那光可鉴人的地板,坐着摇椅
  可以在上面打出溜儿。孩子们还记得,戴着白手套的仆人给餐桌上菜,祖母
  用法语向孙子们道“晚安”,祝福他们进入梦乡。
  在动身去远东前,在玛利亚·彼得洛夫娜的豪华公寓的告别耽搁了一会
  儿,让拎着大包小包的一家人“幸运”地误了火车。而这正是命运大发慈悲
  :后来得知,正是这列火车在路上翻了车。
展开
目录
作者自序
我的祖先
高祖
曾祖
祖父
彼得堡亚历山大士官武备学校
浪漫之旅
赤塔——沃兹涅先斯克
重回远东
东方学院
布拉格维申斯克,边防委员
第一次中国之行
符拉迪沃斯托克美国考察团
投入高尔察克阵线被俘
日语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全家人到中国哈尔滨
在海关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
亲人回忆祖父
父亲
哈巴罗夫斯克士官武备学校和音乐
简短经历的笔记
母亲
北京的俄国人
使馆区
使馆区的外国人
使馆区外的俄国人
不同的命运
北京的欧洲人
幼年
在北京出生
圣诞树上的巧克力糖
给什么就吃什么
地板上的奶油蛋清松饼
塞维利亚理发师
我的中国保姆
宋姑娘
张妈
第一次听京剧

日食
一同游戏
皮影戏
火灾
街道名字
我怎样学汉语
幼儿园
战争爆发
重回使馆区奥国府
奥国府里的俄国人
第一次不跟保姆
圣心学校
在女子学校
学外语
第一名学生
东正教天主教徒
在全班面前罚跪
学校里的俄国人
北京的外国学校
明智的父母
中国学校
明明小学
我的中国名字
汉字并不复杂巾国同学
学校课程
养桑蚕
献铜
我的老师
未得执行的判决
意外的电话铃声
初识孔夫子

上学的路
学校里的朋友
上海人周文羽
在城门外
免费汽水和冰激凌
东正教的佛教徒
奥国府
行动自主了
高祖父——我家的骄傲
父亲和我的道德政治教育
俄国文学
音乐和我
“受洗礼的”钢琴
学习识谱
瓦加索夫的照相馆,化学药水和肖邦
在音乐厅演出
掌握俄罗斯文化
夏里亚宾音乐会
与此同时
父亲的音乐会
评论
俄罗斯音乐和中国知识分子
自行车
洋车
客人
安置工作祖父
父亲在中国大学教书
包装公司
母亲医学院
儿童游戏
哥萨克强盗和马蜂
土蛇与金丝雀
观察点
没资格吃的三明治
另一个观察点
我的俄国友邻
俄罗斯之家
俄国童子军
画家托加列夫
业余文娱活动
俄文图书馆
俄罗斯之家主席
星期日业余学校
北馆
圆柱大楼
瓦西里·奥斯卡罗维奇·克列姆
雅科夫·雅科夫列维奇·勃兰特
翻译和护士
奥国府的欧洲人
圆柱大楼的日常生活和节日
伊波利特·谢苗诺维奇·布鲁内特
婚礼
法西斯俱乐部
乔治·马歇尔的“飞鸟禁猎区”
经过34年和60年
赫尔瓦特一家
“谋杀”
日本占领时期
战争一个接一个
大甜水井胡同
和日本宪兵为邻
太平洋战争开始
“新北京”和日本人
留辫子的中国人和太监
日本纪念碑
城门和游击队
中国古玩铺
“有文化的”赵厨师
第一次上中国戏院
了解说书艺术
“天桥”
北京的集市和市场
初会苏联人
苏联领事馆和俄同宪兵
各种俄国人
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截听广播
北京的夏天
火炉城市的生活
俄国人的暑期休假
打猎
我们院子里的一帮
和亲密伙伴的交往
莲藕
在慈禧太后的游船上钓鱼
凉爽的故宫
正经的“电影”
地道的中罔游戏
差点儿当流氓
中国的胡同
北京的穆林大街
东安市场
晚上“上街”和戏院后台
小孩,我给你化妆吧
再次搬家
毛牙医和他的孩子
和作家老舍写的差不多
辅仁附中
再上中国学校
入学考试
冬天带着煤球去考试
适应时期
自觉的爱国主义
在十字路口相遇
往银行账户上存分
浑水摸鱼
两次见到大元帅
我的成年朋友李清
和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兴趣
战争结束
战后
新苏联公民
第一次上五年级
塔斯社图片展览
为祖同服务
中国人看《宝石花》
我们家和美国人
美国人在中国
美国人在北京
旧货市场
美国佬儿和妓女
空地上的事件
为祖同自豪
美同人和中同人
“你长大了会当官”
“做买卖”
在城墙上
带政治色彩的刑事犯罪
国际组织
俄国移民和美国人
苏联公民协会
回到陌生的家
中国尾声
中国狂想曲
学者、翻译、外交家
逗笑大师
在伟大作家的家人中间
研究民间智慧的人
悲剧命运的人
一个同声译员的笔记(玩笑和正经)
事情是这样的
手术刀和白鼠
不能前怕狼,后怕虎
《兔子,等着瞧!》和超量的米酒
一张餐巾纸不够
先生,我听不见您说话
鲁本斯和资产阶级
当手里的铅笔
如同中国人说:“公爵夫人玛利亚·阿列克谢夫娜云云!”
为大国感到遗憾
有时最好不吭声
翻译完,就忘掉
和江泽民一起喝酸奶
两艘核潜艇换一双健康的眼睛
把汉语译成汉语
市长的“同声”独白
掉进了“馅儿饼”
德赛早晨喝什么
翻译不出来的白俄岁斯语
翻译没有当成
带着字典去“班房”
“我不喜欢胖子”
别拿笑话闹着玩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