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情者眼中的周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801415
  • 作      者:
    徐庆全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留校后,因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有文章和书面世,但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解读新中国文艺界的风风雨雨,周扬成为绕不过去的巨大存在。与周扬关系密切的前辈的回忆与描述,可为后学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正是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收入作者与这些前辈们围绕着周扬与“周扬现象”的访谈,并辅之以翔实的研究心得,给研究“周扬现象”的学者、关心周扬的读者,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又解密了若干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
展开
精彩书摘
  周: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7月30日,周扬为大会作总结报告时,一方面赞扬现代题材京剧的创作和演出,肯定了这次会演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是批评文化部的工作,批评文艺界脱离政治、脱离实际,没有和工农兵结合的错误倾向,批评有人就是喜欢封建的东西,对社会主义的东西不感兴趣,要深刻反省检查。当然,他也说到了自己有责任等等。
  徐:“文革”期间,把《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剧目,统称为“样板戏”,说是江青一手抓的。现在人们都知道,江青是贪天之功据为已有的。事实上,在这次观摩演出时,这些剧目就上演了。
  周:是的。这次观摩演出的不少优秀剧目,如《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原来都是京剧艺术家们独创的精品。中国京剧院创作演出《红灯记》时,导演阿甲同志费尽了心血,我们也十分重视这个戏。在排练时,我和林默涵一起,一场一场地看,看完后就马上进行讨论,与演职员一起,商量改进意见,一直到上演。江青在这个戏上演两个多月之后才看了《红灯记》,可是后来这个戏却变成江青所谓的“呕心沥血”的“样板戏”了。
  徐:谈到“样板戏”,我想知道,“样板戏”这个词,是在这次观摩演出中提出来的吗?
  周:不是,那时“文革”中提出来的。不过,在这次观摩演出之后,江青开始抓京剧现代戏。当时,她提出要具体抓几个京剧院团,要调配京剧演员。文化部党组(我是党组成员)专门开会,讨论如何调配京剧院团。那时,由于地方上的领导人时兴下去蹲点,抓样板田,所有,在会上就有江青抓的戏是样板的说法,只是还没有明确地叫样板戏。我当时发言说,江青抓的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可以叫“样板田”,希望能树立起良好的风气,让大家学习,但不能把她抓的戏叫“样板戏”,因为让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一种风格来创作演出,这是违背戏剧发展规律的,也是堵塞戏剧艺术的独创性的,是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的。那时,党组的同志是同意我的意见的,但是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可能有顾虑。在我的记忆中,“文革”前,文化部没有人叫《红灯记》等剧目是“样板戏”的。
  ……
展开
目录
序:关于“周扬现象”
知情者说
与周巍峙谈周扬
曾任文化部代部长、现任中国文联主义的周巍峙,从延安到晋察冀到全国解放,一直是周扬的部下,与周扬交往近半个世纪。他与周扬既是战友和知友,又是难友。
与秦川谈周扬
在延安初识周扬后,一直高高在上的周扬,与秦川却保持着平和的友谊。同在中宣部,替代两人松散的上下级关系的是不多的日常问候。1983年有关人道主义与异化的那场争论,又把两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与顾骧谈周扬
当周扬是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时,刚刚调进北京的顾骧,还只能在远处仰视周扬;新时期以来,已成为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的顾骧,不但走进了周扬的视野,而且成为他晚年的“刀手”。
与张僖谈周扬
张僖,1953年由周扬调到作协担任副秘书长(后任秘书长),直到离休,是负责周扬在文联和作协具体事务的最直接的部下。文艺界的风风雨雨,张僖不仅亲历过,而且是周扬在文艺界所作所为的重要见证人。
与江晓天谈周扬
被誉为“一本小说救活了一个出版社”的《李自成》的责任编辑江晓天,直到1981年才与周扬相识。他由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到书记处书记,大致是周扬的安排。他眼中的周扬,更多的是理论家的“威严”。
与露菲谈周扬
自1954年开始任周扬的秘书,除去“文化大革命”间断的十年,露菲先后担任周扬的秘书近二十年。露菲眼中的周扬,是从政治到生活的完整的周扬。
与周密、露菲谈苏灵扬
……
史事本末
周扬与丁陈“反党小集团”冤案的两个问题
周扬在“文化大革命”中
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
丁玲与《三八节有感》史料辩证
我宁肯相信黄秋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