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学良全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805054
  • 作      者:
    张学继, 刘红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学继,男,1963年5月生,湖南湘潭大学法学学士(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法学硕士(1989年),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中国宪政史。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出版巨擎一张元济传》、《民国前驱陈其美》、《陈其美与辛亥革命研究》、《蒋百里军事思想研究》、《张作霖幕府》、《留学史话》、《八桂骁将白崇禧传》、《陈立夫大传》、《黄郛传》等;参与编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张静如、刘志强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李新总编)、《中国抗日战争大典》(执行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有:《论留日学生在立宪运动中的作用》、《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对四十年代“联合政府”问题的考察》、《有贺长雄,古德诺与民国初年的宪政体制问题》、《孙科与1943年——1946年的宪政运动》、《民国初年争夺制宪权的斗争》、《论民国时期的缩省运动》、《论蒋介石幕府》、《论近代军阀幕府》等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张学良,这位与20世纪相始终的百岁将军,无疑是这个世纪里中华民族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本书真实再现了爱国名将张学良辉煌而悲壮的一生。他作为少帅的成长历程,“西安事变”前后他所作的努力,以及他后半生充满神秘色彩的幽禁生涯……一路娓娓道来,让你对这个爱国名将更加爱戴和景仰。
  张学良,这位与20世纪相始终的百岁将军,无疑是这个世纪里中华民族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作为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东北王”,他始终扮演着一举手一投足就可以旋乾转坤、叱咤风云的英雄角色,成为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1936年,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与杨虎城将军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利益,他奋不顾身,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失去自由,沦为“政治囚徒”长达半个多世纪,其被软禁时间之长竟创下世界纪录。在他身上,完整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自我牺牲精神,他是中华民族无私无畏的千古功臣。

展开
精彩书评
  家喻户晓的张学良将军,……是一位充满传奇性和浪漫性的历史人物。其言其行,使人有幽默感和真实感,予人以难忘的印象,为大家所欣赏。如能准确地记录下来,确能成为一部生动而有趣的传记。
  ——蒋永敬(中国台湾历史学家)

  张学良是海峡两岸知名度很高的世纪传奇老人,平生足以写成厚厚的一部史书,他的家世、他的情史、他的功业,都为人津津乐道。
  ——聂传清、曹宏亮(新闻记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张学良请战不成,备感失望,而救国会“七君子”事件的发生,更激起他的无比愤怒。11月22日,在日本侵略者施加的强大压力下,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奉蒋介石的命令,命令上海市警察局逮捕了全国救国联合会的七位著名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史良七人。这是蒋公开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倒行逆施之举。爱国者有罪!蒋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全国人民,各界人士谴责南京政府,要求立即释放被捕的七位爱国领袖。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道路,与救国会领导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张学良认为救国会领袖与自己主张相同,意见一致,爱国无罪,因此格外关注这一事件。
  为此,张学良于11月23日亲自驾机飞抵洛阳,晋见蒋介石,一是请求蒋批准东北军改编方案,二是要求将东北军开赴绥远抗日,三是当面请求释放被捕的“七君子”。在离开西安前,张学良对亲信谋士黎天才说:“他如果仍然那样蔑视我的意见,对发动抗战毫无诚意,我将要考虑自己的问题。”到洛阳后,张学良首先交上东北军改编方案,同时口头要求率领东北军赴绥远抗日。
  对此,蒋答复说:“日本无意扩大绥东冲突,现在应该集中力量剿共。你的责任就是剿共,不许到绥远抗战。若要不然,就把你换掉。”张学良说:“东北军的士气,打日本可以,打内战,难。除非委员长去训话,安慰和鼓励他们一番。”蒋说:“我可以去临潼每天请一桌客,借此机会和东北将领谈话。”当时蒋的自信心很强,认为凭借老调重弹,可以统一军心。最后,张学良要求蒋介石释放救国会“七君子”,同时说明只有坚决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才可称得上是中国的领袖,才能代表中华民族,才是中华民族之灵魂。蒋介石断然拒绝,张学良愤怒地质问道:“委员长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人士,和袁世凯、张宗昌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一听,大发雷霆,指着张学良说:“全国只有你这样看,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除了到西北,除了你张汉聊,没有人敢这样对我讲话,没有人敢这样批评我。我是委员长,我没有错,我就是中国,中国没有我不成!”两人再次不欢而散,矛盾开始尖锐和表面化。当时,蒋介石已意识到“东北军之军心,为察绥战事而动摇;则剿共之举,几将功亏一篑”。
  加之蒋的调兵遣将工作也已经接近完成,于是,蒋介石决定趁热打铁,再次前往西安,亲自坐镇指挥,加紧实施“围剿”陕甘宁苏区计划。蒋介石从洛阳动身前往西安之前,曾多次召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钱大钧、万耀煌等高级将领开会或个别秘密谈话,军政部次长陈诚建议将东北军调出潼关,调往河南、安徽等地驻扎,同时将豫鄂皖绥靖主任公署改为委员长开封行营,以张学良为行营主任,以“作曲突徙薪之计”。陈诚还建议蒋介石最好留在洛阳不要动,或者干脆进驻国民党中央军控制下的甘肃平凉,西安绝对不能再去。当时在场的陈布雷、贺耀组、何廉等人也一致表示赞同陈诚的意见。但蒋却认为非自己去西安不可,否则不可能解决西北问题。他说:“我不去,能行吗?我去,总比别人去妥当些,可以向西安部队讲讲抗日和安内的道理。要抗日,一定先要安内。
  要安内,必须剿灭共产党。如果联共抗日,共军兵力不多,主要靠我们去抗日,我们的实力就大大被消耗,这就实际上支援了共产党。所以我们不能上共产党的当。我相信,向东北军、十七路军讲讲这些问题,他们是会醒悟过来的。”当然,蒋介石之所以这样自信,与前不久不发一枪就平息了两广陈济棠、李宗仁发动的反蒋事变有关。西南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决,蒋有些得意忘形,认为西北问题总不会比西南问题更难解决。他很自信地对身边的人员说:“我相信我的威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军阀之长公子
“双喜”临门
立志救国
“小丈夫”
迈进讲武堂
第二章  非凡的“少帅”
最年轻的将领
崭露峥嵘
直奉大战成名
郭松龄反老帅
内战中的反思
接纳红粉知音
日本中途换马
第三章  第二代“东北王”
沉着应对危局
未完成的营葬
继承父亲霸业
顶住压力易帜
“杨常事件”
东北新建设
中东路事件
第四章  一人之下的副司令
时局中的中心人物
风光无限的副司令
在东北的最后日子
“福兮祸所倚”
第五章  “不抵抗将军”
“日本人要动手了”
“不抵抗”的对策
又一个“九一八”
“莫须有的公案”
究竟谁不抵抗
第六章  不抵抗中的抵抗
有限度的抵抗
不战而弃锦州
撤汤玉麟受阻
与汪精卫交恶
热河备战空忙碌
第一个跳下危船
第七章  人生的重大转折
矢志戒断毒瘾
漫游欧洲大陆
第八章  从反共泥潭超拔
坐镇华中“剿共”
合组“四维学会”
研究共产党
誓言复土雪耻
响应新生活运动
整顿东北军
反思不抵抗
西北“剿共”
第九章  促成“三位一体”
秘密联系中共
两次洛川会谈
张周延安会谈
“三位一体”形成


第十章  “逼蒋抗日”
思想组织准备
寻求国内外盟友
抗日舆论准备
艳晚事件
从苦谏到哭谏
第十一章  “西安捉蒋翻危局”
兵谏部署
骊山捉蒋
应变措施
扣留中的委员长
中外的反应
化解内战危机
中共的和平斡旋
宋子文“探路”
独自“负荆请罪”
第十二章  “西望云天”
审张赦张的把戏
关注西北善后
少壮派自毁长城
东北军被分化
第十三章  二十二载囚禁
孔公馆成临时监狱
雪窦山“读书”
“四省驰车不久留”
“夜郎国”八年
企盼自由到来
正义的呼声
劫持去台湾
“城门失火”
嘉宾远道来访
“枕上泪难干”
险恶的年代
奉命写“反省录”
幽禁中的读书思考
接受“洗脑”
第十四章  三十一载幽居
迁居台北“朴园”
“白首缔盟”
几位特殊朋友
公开接见记者
“此中有真意”
第十五章  最后的自由岁月
争取全面自由
庆祝九十大寿
接见日本记者
赴美探亲访友
初尝自由滋味
回乡之梦难圆
艺术家的问候
定居美国檀岛
庆祝百岁大寿
听从上帝安排
黄炎子孙同悼

附录一  张氏世系表
附录二  张学良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三  1929年1月东北军序列
附录四  日本关东军沿革及编成
附录五  1936年日本中国驻屯军序列
附录六  1936年东北军序列
附录七  1936年第十七路军序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