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时代际遇
一 东汉初年国力的强盛
1.皇朝一统与政治改革
2.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平定匈奴与出使西域
二 儒学正宗化和迷信盛行
1.儒学正宗化
2.宣布图谶于天下
3.朴素理性精神的发扬
第二章 学术渊源
一 司马迁著史的优良传统
二 班氏家世
1.班氏先世
2.边地豪富
3.志节慷慨的儒士
4.受诏校阅皇家藏书
5.方直自守的品格
6.兼容儒道的思想倾向
三 班彪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班固的影响
1.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
2.劝隗嚣放弃割据
3.著《王命论》,阐述天下将统一于刘氏的思想
4.劝窦融拥戴光武帝刘秀
5.提出不绝往来,加强管理的民族对策
6.撰写《史记后传》
第三章 著史生涯
一 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
1.承继家学与洛阳求学
2.积极举荐人才
3.私撰《汉书》
4.受诏修史
5.对秦朝灭亡的深刻认识
二 坚守志向,终成《汉书》
1.坚守志向
2.撰集《白虎通义》
3.终成《汉书》
三 从征匈奴与班昭续史
1.从窦宪北征匈奴
2.含冤被害
3.班昭续史
第四章 反思西汉一代之盛衰
一 建国兴业
1.汉何以兴
2.拨乱反正
3.萧规曹随
二 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
2.统一与分裂
三 汉武盛世
1.大一统
2.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四 昭宣中兴
1.霍光辅政
2.宣帝治国
五 帝国的衰落
1.权臣擅政
2.“正直之路壅塞”
3.社会矛盾激化
第五章 创立新的构史体系
——班固的历史编撰思想
一 创立新的著史格局
1.《史记》的续作
2.创立新的著史格局
二 增补内容
1.出色的补充
2.增设篇目
3.比司马迁提高一步
三 严密合理的体例
1.调整总体布局
2.移置内容
3.多设合传
4.“断代为史”与“通古今”
5.兼具“志”“表”的妙用
6.兼具“纪”“传”体例的《王莽传》
四 传统史学确立的标志
第六章 卓越的史识
一 反对复古,宣扬汉代功业
1.俗儒崇古非今的倾向
2.王充的期望
3.反对复古思想
4.宣扬汉代功业
二 弘扬“实录”精神
1.评《史记》以寄志
2.直书宗室外戚的残暴腐朽
3.揭露弊政
三 褒扬正直,怒斥邪恶
1.让正直之人名垂青史
2.令邪恶之徒遗臭万年
四 卓越的人才思想
1.时势造英雄
2.人才与地理环境
3.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五 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1.关注民生疾苦
2.安疆防御与主张民族和好
3.学术流变与风尚
4.社会风俗
六 正宗思想的印记
第七章 对抗神学浊流
——班固的天人关系思想
一 重视“人事”的天人关系思想
二 嘲讽求仙
三 批评淫祀
四 用史实批驳图谶迷信
第八章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
——班固的经济思想
一 “食货二本”的新思维
二 “惟食足而后货可通”
三 币制改革及“货通”的作用
四 干预主义的轻重论
五 经济政策与国家盛衰
1.汉初由凋敝到富足局面的出现
2.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缓和
3.耿寿昌的经济措施
4.王莽时期经济政策的失败
六 水利工程与国家“利害”的关系
1.水利与“食货”的关系
2.重视黄河治理
第九章 德主刑辅,各得其用
——班固的刑法思想
一 “大刑用甲兵”
二 刑罚轻重,务求适宜
三 律文繁简,力求得当
四 执法公正,反对法外用刑
五 礼法并用,以礼为主
第十章 赞扬民族一统
——班固的民族思想
一 民族一统
二 夷夏有别
三 恩威并用
第十一章 论天文历法和自然现象
一 论天文现象
二 论音律、计量和历法
三 关于日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四 《五行志》的科学记录与迷信附会
1.《五行志》的性质
2.《五行志》的文献价值
3.外国学者对《五行志》的重视
4.关于刘知几对《五行志》的批评
五 班固的自然灾异观
第十二章 论地理沿革和学术源流
一 论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
1.地理沿革与历史遗迹
2.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地理环境与风俗文化的关系
4.地理环境与军事的关系
二 论学术源流
1.大一统国家文献的总结
2.奠定中国古代学术分类的基本格局
3.《艺文志》与《七略》的关系
4.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深邃的学术体系思想
第十三章 文学成就
一 史坛上的李白杜甫
二 鸿文伟论,嘉惠后人
三 刻划人物的高超手法
1.在事件与场面中描写人物
2.通过人物刻划反映时代特点
四 汉赋名篇
第十四章 班固史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 必读之书
二 “汉书学”大兴
三 “不读《汉书》则俗”
四 “后世不祧之宗”
五 走出低谷
附录
附录一 班固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成功地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标志着传统史学的确立。《班固评传》以详赡的史实为基础,并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系统地论述了班固所处的时代背景,班固的生平、班固撰写《汉书》的曲折经历和卓越的史识,以及班固史学的深远影响,尤其深入地探讨了班固反对崇古非今的政治思想,重视改革,重视人才和人心向背的治国思想,重视人事的天人关系思想,弘扬实录精神、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史学思想,及其重视考究学术源流、构建学术体系思想等方面的贡献。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论证全面,内容多所开拓,新见迭出,且文字简洁,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