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司马光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5031836
  • 作      者:
    李昌宪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8.12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昌宪,1947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宋代政治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与宋代古籍整理工作,已发表的论著有《五代削藩制置初探》、《宋代文官贴职制度》、《也谈北宋转运司治所》、《宋代四川的帅司路》、《宋代将兵驻地考述》、《宋代安抚使考》、《《文献通考·选举考》史源试探》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唐大分裂至元代大统一间的酝酿,是宋与北方先后崛起的诸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略相持阶段。鉴于自周、秦以来战乱、分裂远远多于和平、统一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反对熙丰变法,反对对西夏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他提出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平发展的礼治思想、民本思想及维护和平华夷两安的思想。他提摄影师中和之道,提倡和合精神。
  《司马光评传》通过导论、生平、思想、史学诸篇章,对传主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估价的基础上,将其一生行实置于10-13世纪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重新加以审视,并进而揭示其一生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司马光评传》是数十年来尤其是拨乱反正以来,对司马光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白相承人家  志度渊远父子
  一、“吾本寒家”
  涑水司马氏家族的先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是西晋奠基人司马懿之弟,其裔孙征东大将军司马阳葬于陕州安邑县涑水乡高堠里,从此子孙就定居于此。后魏时,分安邑设夏县,司马氏遂世为夏县人。司马光的学生马永卿曾为夏县令,据他所言,司马光的故居就在鸣条山下,可能就是今山西夏县坡底村一带。时移世易,司马氏家族家道中衰,唐五代以来,家境并不宽裕,仅以自给。司马光在撰写其两位远房堂伯司马沂、司马浩行状与墓表中写道:
  自唐以来,仕宦陵夷,降在畎亩。然累世兄弟未尝异居,故家之食口甚众,而生业素薄,无以赡之。……君(沂)于是治田畴,缮园圃,修阑笠,完溷仓。虽有庸保,必以身先之,使莫敢不尽力者。夜则侧板而枕之,寝不熟辄寤。当是时,田不加广而家用饶。又未尝为商贾奇邪之业,一出于田畜而已。诸父兄皆醉饱安佚,而君无故不亲酒肉,遇乡人之匮乏者,或解衣以济之。①
  府君讳浩,……于宗族恩尤笃。司马氏累世聚居,食口众而田园寡,府君竭力营衣食以赠之,均一无私。……家贫,祖墓迫隘,尊卑长幼前后积若干丧,久未之葬。府君履行祖墓之西,相地为新墓,称家之有无,一旦悉举而葬之。②
  不过,这个家族在乡里仍有相当的声望。五代时,司马光的高祖司马林、曾祖司马政因时局动荡,政治黑暗,均不从政,但“皆以气节闻于乡里”,受到乡人的尊敬。堂伯司马浩在乡里也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乡里的田地一直靠引涑水灌溉。年代久远,河岸越来越深峭,涑水不能引导上岸,田地日渐硗薄,以至所获不足以完粮纳税。于是,司马浩率领乡里人言于县官,于涑水下游“筑塌”以提高水位,使涑水“复行田间,为民用,至于今赖之”。由此可见,400余年来司氏家族已由帝王之胄沦落为诗书耕读的乡绅之家。
  不过,宋初,司马氏家族已有人进入仕途。司马光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令。而真正使涑水司马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的则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
  二、宝元、庆历间的名臣
  司马池(公元979-1041年),字和中。其为人“方严重默,见于龆龀。志度渊远,人莫窥其际。读书研求精意,不喜肤末为文。为文根于正道,不为雕琢。而亿事度物,烛见冥远,~。司马池少年丧父,父亲遗留下财产数千贯,他一毫不留,全部交给了叔父,以作家族公用。而自己则发奋读书,决心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博取功名,自立于社会之中。在快20岁的时候,有人建议变更解盐的运输线路。他们认为从蒲坂(今山西永济)横渡窦津,穿过大阳(今山西平陆县茅津),经底柱,此路线迂远而且险恶,建议开蛤山道,自闻喜(今山西闻喜)翻山而至垣曲(今山西垣曲),这可比旧线减省运费十之六七。大家都认为这个建议提得好,这时司马池没有随波逐流,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道出了自己的疑虑,他说:“解池盐流通到全国各地,运输是个大问题,前人未必不知道新线近便,他们舍近求远,恐怕是新线有严重的危害吧!”大家都不以为然。不久,山洪暴发,盐车人牛全被冲入河中。事实证明,司马池的分析是对的,考虑问题很周全,大家都由衷地佩服这位年轻人。
  司马池是个孝子。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左右,司马池赴京应考。可是就在殿试前夕,母亲病故了。司马池的好友怕影响他的考试,将家书藏匿起来。谁知司马池那天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整夜不能入睡,心想:“母亲平素多病,家中莫非有异常之事了?”第二天,司马池赴皇宫应试,一路上心事重重,至宫门处,徘徊不前,犹豫不决,他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好友,好友见此情状,不得不告诉他,但只是说他母亲有病,司马池一听,放声大哭,当即放弃考试赶回家乡。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司马池进士及第,出任河南府永宁县(今河南洛宁)主簿。司马池初任,廉洁自律,“齑盐不充,身常骑驴”,政绩斐然可观,“以清勤爱民闻”。县令陈中孚是个权势小人,以为司马池是其副手,态度非常傲慢。有一次,司马池因公事去见他,他竟然以上司自居南面而坐,也不起身施礼。司马池走上前去将县令拉到主席上,自己则在客席上坐下,两人东西相对而坐,讨论公务,一点也不让步。司马池对这样的上司,“不阿意以随其曲,不求疵以彰其过”①,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永宁任后,司马池相继出任睦州建德县(今浙江建德)、益州郫县(今四川郫县)县尉。在郫县任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县城里忽然谣言四起,说是当地驻军将要发动兵变,又说境内少数民族已经暴动。谣言传开后,富室争着埋藏珍宝,逃至郊外山中。县城内一时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知县闾邱梦阳借故到成都躲避,幽也称病不出,司马池代理县政。时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司马池不顾县里大小官吏的阻挠,下令大开城门,让四乡农民进城观灯,尽情玩乐,欢度了三个通宵。结果,人心稳定,谣言不禁而止。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任满时,由于司马池的出色表现,他获得了包括益州转运使薛田在内的13封推荐书,天禧(公元1017-1021年)时,司马池晋升为郑州(今河南郑州市)防御判官。不久,改任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知县。
  在光山县任上,司马池又一次显示了他的才干。时宫中大兴土木,向各州征调竹木。光州下令三日内完成限额。司马池认为光山不产大竹,须到湖北蕲、黄二县购买,三天之内无法运至。于是,与百姓重新约定日期,期限到不交者处罚。由于问题处理得合情合理,结果光山县上缴竹木比哪一个县都早。时翰林学士盛度知光州,他对司马池非常赏识。任期未满,司马池就奉调入京,受到皇太子即后来的仁宗皇帝接见。约在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司马池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出监寿州安丰县(在今安徽寿县南、霍丘县东)酒税。不久,调任遂州小溪县(今四川遂宁市所在地)知县。在任上,司马池“正版籍,均赋役”,为地方兴利除弊,以至数十年后小溪人还怀念他,保存着他的画像①。遂州“田为山崖,难计顷亩”②,司马池能受到百姓如此的爱戴,亦可见其付出了多少精力,为百姓带来了多少实惠。任满还朝,司马池被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刘烨聘为知司录参军事。在任一年有余,河南通判一职空缺,又被推荐出任通判。司马池担任河南府通判数日就被调入京城任群牧判官。
  ……
展开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导论后三代这世——司马光生活的时代
一 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二 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三 北宋时的社会弊病
生平篇
第一章 清白相承人家 志度渊远父子
一 吾本寒家
二 宝元、庆历间的名臣
三 文雅夙成的少年
四 释褐与初仕
五 守丧与复出
第二章 回翔内外 涵养器业
一 息肩薄领,优游馆序
二 返乡省亲,勖勉诸侄
三 执礼论乐,搏击奸佞
四 师友英豪,声誉渐起
五 初从恩相,通判郓州
六 再托后车,出为并倅
七 屈野之径,进筑受挫
八 陈力就列,三辞清要
九 努力人事,两谏灾祥
十 伤旧交物故,讽新知偏失
第三章 谏院五载
一 首陈三德,极论治本
二 进五规之状,揭改革之纲
三 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
四 精将士之选,严阶级之法
五 不避强,不凌弱;内有备,外修好
六 析国穷民贫之因,陈财政改革之法
七 严于执法,刑期无刑
八 取士之法,德行为先
九 进贤奶不肖,治乱之大本
十 建储之议与调停两宫
十一 尊无二上,至孝在诚
十二 辞谏院之职,获四友这誉
第四章 反对熙丰变法
第五章 西洛十五载
第六章 元祐更化
思想篇
第七章 治国思想
第八章 伦理道德思想
第九章 社会历史观
第十章 哲学思想
史学篇
第十一章 《资治通鉴》及其派生书
第十二章 司马光的史学成就
第十三章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和资通鉴学
附录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