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先秦
姜太公
管仲
伍五胥
苏秦
张仪
秦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汉
萧何
曹参
陈平
周勃
张苍
申屠嘉
周亚夫
卫绾
田蚡
公孙弘
公孙贺
刘屈牦
田千秋
魏相
丙吉
黄霸
于定国
韦玄成
匡衡
王商
张禹
翟方进
孔光
朱博
邓禹
伏湛
侯霸
蔡茂
虞延
袁安
丁鸿
鲁恭
杨震
刘恺
种皓
黄琼
胡广
杨赐
杨彪
黄琬
王允
董卓
曹操
荀或
三国
韩暨
华歆
钟繇
王朗
陈群
陈矫
刘放
高柔
司马懿
司马昭
诸葛亮
蒋琬
费炜
董允
顾雍
陆逊
步骘
朱据
孙峻
孙琳
濮阳兴
陆凯
张悌
晋
贾充
司马孚
裴秀
石苞
何曾
荀勖
卫罐
司马亮
杨骏
张华
司马伦
司马同
司马义
王戎
司马颖
司马越
诸葛恢
王导
何充
蔡谟
桓温
王彪之
谢安
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
南北朝
刘穆之
徐羡之
傅亮
刘义康
何尚之
刘义恭
沈约
崔浩
元勰
元禧
元详
崔光
萧宝夤
李崇
元徽
尔朱荣
杨椿
高欢
杨倍
斛律金
和士开
高俨
宇文护
隋
高颍
苏威
杨素
裴蕴
宇文化及
唐
裴寂
刘文静
萧踽
杨恭仁
封伦
裴矩
宇文士及
房玄龄
高俭
长孙无忌
李靖
杜如晦
王珪
魏徵
戴胄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许敬宗
于志宁
李义府
上官仪
刘仁轨
裴炎
武承嗣
苏良嗣
狄仁杰
苏味道
武三思
姚崇
李峤
魏元忠
张柬之
苏壤
崔浞
宋璟
刘幽求
窦怀贞
郭元振
张说
源乾曜
张嘉贞
宇文融
韩休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杨国忠
韦见素
房瑁
苗晋卿
张镐
郭子仪
李辅国
元载
刘晏
李忠臣
杨炎
卢杞
李晟
浑城
李勉
马燧
张延赏
韩混
李泌
董晋
陆贽
郑余庆
杜佑
杜黄裳
武元衡
李吉甫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裴度
王涯
令狐楚
元稹
牛僧孺
韦处厚
李德裕
李训
杨嗣复
李绅
毕诚
杨收
崔彦昭
郑畋
杜让能
张浚
崔胤
陆康
五代
张文蔚
敬翔
刘郡
桑维翰
杜重威
李守贞
苏逢吉
冯道
宋
范质
赵普
薛居正
吕蒙正
吕端
寇准
王钦若
丁谓
吕夷简
晏殊
范仲淹
富弼
韩琦
王安石
司马光
范纯仁
蔡京
郑居中
王黼
张邦昌
李纲
汪伯彦
吕颐浩
张浚
秦桧
贾似道
文天祥
辽金
韩延徽
耶律隆运
完颜希尹
完颜宗翰
石盏女鲁欢
元
耶律楚材
史天泽
安童
崔斌
阿合马
伯颜
桑哥
铁木迭儿
萧拜住
燕铁木儿
铁木儿塔识
脱脱
哈麻
成遵
明
李善长
徐达
汪广洋
胡惟庸
杨荣
解缙
杨士奇
彭时
徐有贞
李贤
万安
李东阳
杨廷和
张璁
严嵩
夏言
徐阶
高拱
张居正
叶向高
吴道南
钱龙锡
温体仁
徐光启
杨嗣昌
周延儒
清
宁完我
洪承畴
范文程
希福
图海
熊赐履
徐元文
张英
李光地
隆科多
张廷玉
鄂尔泰
史贻直
傅恒
刘统勋
尹继善
舒赫德
于敏中
阿桂
和珅
福康安
孙士毅
刘墉
松筠
曹振镛
长龄
穆彰阿
琦善
耆英
桂良
叶名琛
肃顺
曾国藩
李鸿章
翁同稣
荣禄
张之洞
内容摘要
《中华四百相》选取了历代宰相近四百位,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姜太公,下迄清季的张之洞。宰相一职在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称为相邦,简称相,是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秦统一中国后,设有中枢、地方、军事三部分官制,中枢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等,丞相为百官之长,分为左右,又称相国、大丞相等。西汉设官大体沿用秦朝,对官员颁以印绶,定出品秩,但汉武帝时以“大将军”执掌朝政实权,丞相逐渐失掉实权;东汉不设丞相,由尚书令掌握实权,丞相即三公中的司徒,与太尉、司守共议国家大政。三国时魏设中书省,中书监、令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蜀汉设丞相;孙吴相继置有丞相、大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相当于宰相。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有丞相、司徒、相国、中书监令等多种名称,但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称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