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粉墨生涯六十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705130
  • 作      者:
    赵荣琛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粉墨生涯六十年》,原名《宦门之后梨园游》,介绍了著名京剧大师赵荣琛回首粉墨生涯六十年亲历往事,批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逸事,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的活动踪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痕迹。
展开
作者简介
  赵荣琛(1916-1996),安徽太湖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出身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上世纪30年代初,因酷爱京剧,醉心程砚秋的艺术,毅然弃学从艺,身入梨园。抗战期间,名噪四川,并得以列身程砚秋门墙,膺“重庆程砚秋”雅号。
  赵荣琛的舞台艺术成就卓著,是程派艺术出色的传承者,享名国内外。晚年在大力课徒传艺的同时,潜心写作,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记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足迹,撰写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文稿。
展开
内容介绍
  著名京剧大师赵荣琛回首粉墨生涯六十年亲历往事,批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逸事,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的活动踪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痕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代翰林是我的高祖父赵昀,字芸谱,号岵存,五旬后又号遂园,别称遂翁,家中后辈尊称遂园公。清嘉庆十三年生,光绪三年卒,历经五朝,居官数十载,以翰林数放学政、府道及书院主讲:诗文传世广,门生遍天下,为四代翰林之家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遂园公出生即孤,未见父面,童年艰辛。《遂翁自订年谱》中有:“余生即乏乳,家贫不能蓄乳媪,数月后食益多,因继以糜。”孤儿寡母生活本来艰难,介山公留产不多,又被析产分家,王太夫人率子女单独立户,生活更为困苦。长辈们说过:那时家中饮食清淡,偶有咸鸭蛋佐餐,视如开荤过年,遂园公舍不得把一个鸭蛋吃完,吃半个留半个,王太夫人用纸把蛋口黏封,留下餐再用。尽管生活拮据,王太夫人盼子出人头地,不惜卖田当产延师严教,督促两个儿子苦读上进,绝不倚赖以状元之子、天恩祖德而出道:“学而优则仕”,只能和普通人处于同一起跑线苦读,须靠自己一步步向前迈进。由此也更激励了遂园公奋发图强之心。王太夫人望子成龙,含辛茹苦;遂园公幼年立志,发奋苦读,活脱又一出《三娘教子》了。母子俩劳累过度,先后咯血致病,幸苍天保佑遇难呈祥。人皆重义。介山公卒后,京中同年友好知其身后萧条,聚金奠仪资其眷属;此款未能及时送转太湖,而留京生息,十几年后本息达千两,才专送太湖。已析产分居的张、王两夫人各半。王太夫人有此五百金,得以添田数十亩,窘境有所缓解。
  遂园公十年寒窗,业有大进。介山公同榜探花帅仙舟丁忧返里,从太湖跨省到湖北黄梅,见到18岁的年侄,试其作业诗文,大为惊喜,慨叹:“介山不死矣!”命将文字随时寄阅,详加指点。遂园公更加刻苦,“与仲兄(我伯高祖赵唆)互作窗课,夜漏三下始寝”,“自五月患疟至十月始痊,然未尝一日旷课也”。19岁县试第一名,兄唆公人府学,府学史汪巽泉是介山公同年榜眼,见故友之后,甚为欣慰。可是,遂园公的科举之途,也是蹭蹬颇多:早中秀才后,乡试举人却屡屡落第,直至道光十五年28岁时才考中举人,之后会试仍不顺利,又过了六年34岁时才得中二甲十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科举赴考,遂园公几次入京,因贫借住于介山公门生汤金钊家中,边教馆边读书,还考任八旗官学教习,以维生活。王太夫人守节抚孤,曾受旨旌表;盼子成名,祈天保佑,摆香案叩响头竟使前额隆肿,其情殊悯。
  遂园公37岁授翰林院编修,39岁补国史馆修撰官,以40天写成《漕运志》。41岁任国史馆总纂官,先后放顺天府、四川省乡试学政:中进士后返里祭祖,就被聘为安徽最高学府敬敷书院主讲官。因家境不裕,遂园公在京居官,开始不携眷,不赁房,一度借住在宣外永光寺中街五显财神庙中,“一岁俸银及生徒修金、文字润笔约四百金。岁用总在三百以内,朋辈或面加非笑,不顾也。”道光帝曾两次召见,一次是授编修后于圆明园,知其为前朝状元之子,慰勉有加:另次是四川学政归来,道光帝病中召见于慎德堂:“尔曾召见,知尔可用。何在记名与否?”指本年京察,因外放学政未得功保举。咸丰帝即位后,遂园公亦受重用,几次召见,授上书房行走、《宣宗(道光)皇帝实录》总纂官;命为圆明园作书画,派写数十件,最大联幅长丈五宽九尺;居圆明园司胪,后派云南等地学政,政声文名得以远布。
  此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先是外敌人侵的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夙以天朝自居,视外国为夷邦,不谙外事,几乎没有外交活动;咸丰初年,遂园公受命编纂《筹办夷务始末》,是为我国较早的外交典籍。后是太平天国从两广兴起,发展甚快,国家根基受到动摇。遂园公咸丰二年云南学差归来,经湖南常德,适遇太平军久围长沙不克,分兵陷益阳,攻襄阳,形势险峻。他沿途察访军情,见“兵畏贼,不畏将;将畏兵,不畏法。军威日挫,贼势日张,东南半壁大局可虑”。归来面奏:“目前急计惟在申明军法,力选将才,惕以严刑,歆以重赏,庶几稍可挽回。”这是从巩固清室江山的立场谏奏进言,亦系忠于皇朝的封建士大夫所必然。而这也导致他走上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路。
  本已简放广东潮州道遗缺知府的遂园公,突然被任命帮办安徽团练防务。立即驰任。因为太平军席卷长江两岸,安徽省城失陷,形势危急;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维持防务,已取得成功经验,皖省也照此进行。遂园公和袁甲三(袁世凯伯父)帮办安徽巡抚办训团练,赞划军务,奔波于安徽各地,劳心瘁力,持续三年。安徽战事激烈,太湖赵氏故居房舍被毁,存书、杂物遭焚,赵氏宗族死伤三十余,王太夫人率眷属入深山避难;遂园公只身军旅,无暇顾之,中间曾几次授广东、湖北、甘肃府道职,皆未到任,专心军务。皖事初定,吏争又起,遂园公退步抽身,赴广东惠潮道任,一任四年,政务艰难,神劳力拙,决心交卸,奉母回湖南寓所赡养。
展开
目录
一  我的四代翰林之家
首代翰林——状元、天使/003
二代翰林及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009
三、四代翰林奋力治学/013

二  公子哥儿的童年生活
“翰林府”的“五相公”/017
上海的京剧启蒙/021

三人名牌学府却与京剧结缘
举家北上/026
广看京剧如鱼得水/028
师大附中使我京剧入门/031
国剧研习社结拜六兄弟/034

四  出走山东身入梨园
偶然报考,决定了一生命运/042
高水平的戏剧院校/045
我的学艺生活/050
关于韩复榘/057
在山东期间可记的几件事/059

五  艰苦跋涉进四川
千里大逃亡/065
故里小停叉赴武汉/069
西行入川重庆扎营/072
奇缘天降立雪程门/074

六  程门立雪偿宿愿
同王泊生分手独闯成都/08l
与政要、名流的往来和恒社义演/085
创办大风剧社得程师函授/089
“大风”之盛和为蒋介石演出/094

七  东行寻师求深造与梅、程二位同台
为寻师毅然离四川/101
初谒程师,湖社补行拜师礼/108
解我困难  厚赐行头/11l
随梅、程两大师义演/115

八  十三年后重返北平
到北平烦事不断/133
青龙桥师徒夜话/137
古瑁轩中受益多/140
故都舞台得献艺/142
北平解放前的郁闷和排遣/147

九  新中国成立后首赴东北
与杨宝森合作无缘/150
在东北开始创排新戏/153
“高登甲武装赵荣琛”/158
情况有变被迫离开东北/162

十  无奈返京,退而再树“大风”旗号
哑嗓子——祖师爷赏饭吃/169
“点灯笼”换成开窗户/171
在南京小驻足/173

十一  程砚秋师的生前死后
诀别杨宝森和恩师程砚秋/177
由“纪程”到筹建程派剧团/179
程派剧团响起了锣鼓/183
收徒授艺和中南海“传差”/187
程派剧团由盛而衰/191

十二  不堪回首话“文革”
心惊肉跳的“轻闲”/194
人受折磨家被抄/198
生死系于一念之间/200
暴虐中见到真性情/202
在“黑屋”中煎熬岁月/204
“白公馆”事件前后/208
江青的“恨”与“怕”/212
重见天日后的劳动惩罚/216
诬蔑不实之词决不接受/220

十三  花甲之后传艺忙
三十年后手足重相见  得机缘两女送出国/223
花甲开外重登台  不意竞成“赵一出”/225
传艺教学著书立说  再次被迫离开舞台/230
赴关国巡回讲学  青山州欢度夏天/235
美国各地讲座忙  自制道具上课堂/238
承舆论学者奖掖  谢友人题诗赠画/242
纽约票社晤旧友  耶鲁大学会故交/244
初登宝岛得奇遇  首访香港叙友情/248
把宝岛同胞深情遍告天下/254
师徒京津同台种种/256
南行赴沪录音录像忙/262
发起再次纪念恩师程砚秋/264

十四  最后的演出和授业
传道授业  责无旁贷/270
尽己之力向孩子献爱心/273
再次赴美发扬国粹/275
香港讲学偿宿愿  示范演出有内情/283
南北合演是非多  宵小拨弄反受气/287
在山东中止舞台生活  去西德探亲旅游散心/290
结束本文之前再饶舌/2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