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蒋锡金与中国现代文艺运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024551X
  • 作      者:
    吴景明著
  • 出 版 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景明,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科研近十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等课程。以东北新文学及期刊文化史为主要科研方向,研究项目以史料发掘、整理与理论阐释结合为特色,先后在《新文学史料》、《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网络教育课程项目两项;独撰及合作出版专著与教材三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翻检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学术史,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个地方,某个时期,只要那里有一两位品行高洁、声名卓著的学者、作家高张大旗,往往会带动起周围一大批学者,一时云蒸霞蔚,蔚为壮观,甚至形成一种学派或流派,如弗罗伊德之于精神分析学派,马尔库塞之于法兰克福学派。而锡金先生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1950年前名为东北大学)以至吉林省学术界,50年代就曾呈现出类似的状况。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孤岛”的政治和文化空气日益窒息的情况下,《行列》也没能逃脱厄运。大约出到六期之后,经销刊物的国民书店先是接到了署名“铁血扫共团”的附有两粒手枪子弹的恐吓信,后来《行列》半月刊的登记证又被租界当局吊销,这刊物便几乎与《鲁迅风》同时停刊。“孤岛”文艺界又成为了一个空白点,进步文化无处活动了。这时的“文艺中心小组”在党的部署下又编辑了一个《文艺新闻》周刊。
    早在1938年春天,上海地下党为了培养年轻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就在学生和青年职工中发起了“文艺通讯”运动。这是一个群众性的文艺写作运动,团结了数以千计的文艺青年,提高了文艺青年的写作修养和战斗意识。“文艺通讯”运动发动起来以后,上海地下党“文委”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决定由《华美》周刊倡议,举行一次全市性的征文,以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征文形式仿效茅盾主编的《中国一日》,定名为《上海一日》,由梅益担任主编,戴平万、林淡秋、钱望任编委。稿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在火线上》,描写前线动态及其他军事活动,共八辑,22万字;第二部《苦难》,描写死里逃生、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难民生活,共五辑,20万字;第三部《在火山上》,描写战时战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共九辑,30万字;第四部《漩涡里》,是各阶层人们在动乱一年中私生活的写照,共十辑,23万字。
    《上海一日》于1938年12月出版,全书100万字。这部书的出版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描述1937年8月到1938年8月上海军民战斗和生活的画卷,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文艺通讯”运动的发展。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文艺通讯运动在青年学生中蓬勃展开,另一方面,由于进步文艺报刊纷纷停刊,参与文艺通讯运动的文艺青年稿件又没有园地发表。针对上述情况,经地下党委研究决定,由锡金、戴平万、黄峰(邱韵铎)三人创办一个偏于报道性质的文艺刊物--《文艺新闻》。
    ……
展开
目录
一 动荡的童年(1915-1927)
(一)“锡金”
(二)父亲
(三)家庭
(四)幼年教育
(五)“功课”

二 少年求学(1927-1934.8 )
(一)宜兴农民暴动
(二)学校教育
(三)青年时代的思想倾向
(四)光华时期的南京请愿
(五)大夏、同济附中的学生运动
(六)包办婚姻
(七)初学写作的开端--《当代诗刊》
(八)本期锡金著译年表(一)

三 糊口四方(1934.8-1935.7)
(一)职业生涯的开端--湖北省
农村合作委员会贷放干事
(二)感受“农村”与熟悉“工作”
(三)“以文会友”的《华中日报·文艺周刊》
(四)财政厅“小公务员”的平庸生活
(五)本期锡金著译年表(二)

四 抗日烽火(1935.8 -1938.8 )
(一)抗战初期的武汉文化界
(二)夏特伦与冯乃超
(三)“武汉文艺工作者联谊会”和《文艺周》副刊
(四)《战斗旬刊》与文协的成立
(五)陈独秀与《战斗旬刊》
(六)穆木天与“时调社”的活动
(七)时调社的三次“诗歌朗诵
(八)《诗歌综合丛刊·五月》
(九)虎口脱险
(十)入党与“文艺中心小组”
(十一)“文协”与《抗战文艺》
(十二)《台儿庄》与《文艺阵地》
(十三)“十人文艺留守团”计划的流产
(十四)本期锡金著译年表(三)

五 文艺逃亡之旅(1938.8 -1938.11)
(广州--梧州--香港--上海)
(一)初到广州
(二)“中国诗坛社”与《中国诗坛》
(三)《救亡日报》的活动
(四)逃离广州
(五)从梧州到郁林(玉林)
(六)西营轶事
(七)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化界
(八)离港返沪
(九)本期锡金译著年表(四)

六 “孤岛”文学(1938.1l一1941.12)
(一)《大路画报》
(二)文艺中心小组
(三)“上海诗歌座谈会”与《诗人丛刊·我歌唱》
(四)“行列社”及诗歌半月刊《行列》
(五)《堡垒·诗座谈》副刊
(六)《文艺新闻》周刊
(七)“江抗”斗争素写--《江南漫记》
(八)后期“行列社”的活动--《上海诗歌丛刊》和“诗歌朗诵会”
(九)“诗歌书店”和《诗歌丛书》
(十)“无名集会”与“孤岛”文化界
……
七 蛰居上海(1941.12.8—1945.5.17)
八 苏北解放区的生活与斗争(1945.5.17—1947.12)
九 学者生涯(1947.12.24—1957.6)
十 锡金的晚年生活(1957—2003)
附录一 锡金活动年表
附录二 锡金的社会关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