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徐志摩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0206214
  • 作      者:
    韩石山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徐志摩传》在写法上独辟蹊径,借鉴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对传主各个方面详加考稽。叙事酣畅淋漓不乏幽默,议论直入堂奥而灼见迭出,堪称一部风格独具的徐志摩的信史。在史实的发掘上用力尤勤,于传主生活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史料发现,比如在欧洲与张幼仪的感情纠葛,在上海的一场官司,一生中与林徽因的情感起伏。于经见史料,亦多有辨正。
展开
作者简介
  韩石山,1947年生,山西临猗县人。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学任教多年。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别扭过脸去》、《李健吾传》、《韩石山文学评论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徐志摩传》讲述了徐志摩,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名字,不少人都知道他的浪漫故事,许多人都能背出他美丽的诗句。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他人生的轨迹中体现了怎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他生命的辉煌究竟何在?人们所知也许并不很多。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这部徐志摩传,是我写的。
  是我写的,并不是说怎样的高明,只是说它与别人写的不同。
  再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容易的了,他把什么都写了下来,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再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难的了——他把什么都写出来,你再写什么?只能是挖掘资料,细加梳理,包括梳理他的著作,等梳理的功夫下到了,一个鲜活的徐志摩就跃出来了。
  挖掘和梳理,用了我三年的时间。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确定用这种写法,就是旧史书的纪传体,也可以说是一种改造了的纪传体。想看故事的,只要看《本传》部分就行了。涉及哪个人,还想了解得详细些,那就在《交游》里找。想知道他的双亲和妻儿,可以看《家庭》。附录中的《著作》和《年表》,也都各司其职。付出一份精力,得到一份收获,你什么时候都不吃亏。若你嫌这样翻来翻去太琐碎,看不出一个完整的徐志摩,那就请把全书看完。若看完全书还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徐志摩,我只能表示抱歉。
  费了这么大的精神,并不是说多么成功。缺点和缺憾,是明显的。比如《交游》部分,有几位外国人就该写上。可是,一则我不懂英文,二则也没有出国的可能,仅据几本书拼凑,又觉得没什么意思。那就暂缺着吧,你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留点缺憾,好让后人有讪笑的材料。
  再就是,读者先生,千万别把这本书当做什么传记文学。若存了这个念头,我劝你还是放弃。习文三十多年,我已看透了文学,世上有没有这么个东西,先就值得怀疑。是作家写的就是文学,还是叫成文学比如叫成小说就是文学?若是前者,得世上没有冒牌作家这种货色;若是后者,形式就那么尊贵?比点石成金还要容易,连点都不用,只要一放在文学的筐子里(比如小说)就是文学了。
  它应当是一种光芒,一种境界。正如美感,正如哲理,你能说你写了一篇美感,还是能说你写了一篇哲理?文学是文字的一种属性。好的文字,具备了这种属性,才能叫做文学或文学作品。没有,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串一串的字,一页一页印了字的纸。
  或许有人会说,你的文字已然达到了文学的境界。如果我是引诱你说这样的话,那是我太无耻。不是我多么好,是没有这个必要。
  我想说的是,我是把它当做一部史书写的。这样说需要更大的无耻。但我愿意承受。
  该感谢的,在后记里都感谢过了。在这里,我诚恳地希望听到诚恳的批评,说坏也无妨。
  2000年11月4日于潺漫室
展开
精彩书摘
  徐志摩是个爱热闹的人,一到伦敦,就和留英的中国学生,还有来英国考察的中国学者熟识了。
  初入政治经济学院,就跟陈源(通伯)相识了。一天在饭厅里,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刘叔和对他说:“那不是小陈吗?”再一次遇见,志摩就主动跟陈源打招呼,并说起共同认识的刘叔和。
  陈源后来以笔名西滢行世,连上姓就是陈西滢了。
  转年2月间,又结识了来英国考察战后欧洲政治的章士钊。
  后经陈西滢和章士钊介绍,还结识了威尔斯、魏雷和卞因等英国著名作家和学者,其中与威尔斯交往最为密切。
  一天清晨,还没盥洗呢,正坐在窗口写字,打开窗子,放阳光尽量地进来。忽然看见门外停了一辆汽车,知道是来找他的,忙出门去看,只见陈西滢和章士钊两位走下车来,立即向前招呼,一一握手。又看见汽车上有个司机对着他笑,弄得他莫名其妙。西滢说话很急,有点结
  巴,拉着他的胳膊说:“这就是……”说了好久才说出,“这就是威尔斯!”
  志摩听了,忙将威尔斯接下来,同人室内谈话。威尔斯说他很爱吃中国饭,谈了许久方才辞去。
  威尔斯住在索司顿地方,过后不久,约志摩到他那里去玩。志摩去了。到了车站,威尔斯的两个小孩来接站,他便跟着他们走。那一带净是树林,没有别的居民,可以算是威尔斯的所有了。那里有个华维克花园,他们走,走,走,后来看见一所房子,他知道是快到了。很快便看见威尔斯正背着手,低着头在那里走来走去。两个孩子笑着指着父亲对志摩说:“你看这位老哲学家又在那里不知想什么了呢!”
  威尔斯家门口有棵银柏。志摩进去和他谈了一会儿,威氏的声音很尖,但不是音乐的。人称他是“极精的说谎者”。他只要见到一个人的屋子,就会连鼠洞都记得,完全是一种科学的观察。
  志摩在威家吃午饭。饭后威氏领志摩看他的房子,有棕色的,也有黄色的。威家人口很少,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小说家。除去他们老两口、两个孩子,此外只有几个女仆、一个园丁。他住在伦敦,这里是他的别墅。他现年五十多岁,精神极好。正在同时写三本书,一本是小说,另外两本一本是关于历史的,一本是关于教育的。他写东西没有一定的时候,半夜想到好的意思,衣服也不穿,便立刻爬起来拧亮电灯,将那感想写下。他常在夜间写,到第二天早上,他的妻子啪啪啪啪用打字机打出来,便送到书局去印了。
  萧伯纳虽是攻击旧道德,自己却好似一个清教徒,循规蹈矩,截至此时,连英伦海峡都没有迈了一步。威尔斯却是抽烟喝酒,斗牌打球,无一不来。
  志摩又随威尔斯去华维克花园散步。谈的话题是近代小说。威尔斯要志摩把中国近代的作品译出来出小说集,他要办一个书局,将来可以由他出版。
  他们谈得非常高兴。行走间,一道篱笆挡住去路。威尔斯说:“我们跳过去吧!”
  “好!”
  志摩跳过去了,威尔斯却跌了一跤,弄得衣服都撕破了。后来他们又打球。晚饭后喝威士忌酒,谈到十一点方才就寝。
  一到伦敦就结识威尔斯这样的大名人,对志摩以后改习文学颇有影响,至少也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而威尔斯的平易近人,肯与一个当时尚默默无闻的中国青年学生来往,对志摩自然是一个很大的荣耀和鼓舞。
  魏雷是威尔斯的好友,专门研究中国文学,是威尔斯介绍他与志摩相识的。魏雷向志摩请教过不少唐诗的疑难问题。1940年魏雷写过一篇文章,对志摩的评价很高——
  以往多年来,中国学生一直在英国接受工业教育。在剑桥大学那一班,大部分来自新加坡;他们当中许多人不能说中文,写就更不用谈了。大战过后,有一位在中国已略有名气的诗人到了剑桥。他似乎是一下子就从中国士子儒雅生活的主流跳进了欧洲的诗人、艺术家和思想家的行列。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不是空泛的评价,魏雷对志摩有相当深切的了解。同文中说,志摩把自己当做中国的拜伦,就天性而论,他并不适合扮演这个角色,他的瘦长脸孔没有一点儿拜伦气,而他那倔强的下巴,在五宫中似乎是更明显地表露出他生活的决心——他要我行我素。他也没有丝毫沾染拜伦式的愤世嫉俗。
  又通过魏雷结识了卞因。魏雷在大英博物馆任职,卞因是他的上司。不过志摩同卞因来往不多,和魏雷却时相过从,回国后还保持通信。或许正是因为与这些文化名人的交往,1920年11月26日,来到伦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给父母的信中兴奋地说一
  更有一事为大人所乐闻者,即儿自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儿过一年始觉一年之过法不妥,以前初到美国,回首从前教育如腐朽,到纽约后,回首第一年如虚度,今复悔去年之未算用,大概下半年又是一种进步之表现,要可喜也。
  
  
  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矛盾,一位伟人这么说过。性情不合,见解不同,思想各异,都会产生摩擦也就是有了矛盾。矛盾必定导致对抗和杀戮,还是也会成为相互了解的契机?这位伟人没有说,我们只能大而化之地说,两种情况都有吧。得看在一起的是些什么样的人。
  新月这些人,几乎清一色的留学欧美出身,崇尚的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用梁实秋的话说,  “各有各的思想路数,各有各的研究范围,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职业技能,彼此不需标榜,更没有依赖”,起纠纷,闹矛盾,该是他们的当行本色。
  事实也确实如此。办新月书店是大家出钱,聘请会办的人办,都还相安无事。转过年要办《新月》了,可就热闹了。书店可说都不会办,刊物可说没有不会办的。倡议者是徐志摩,最初邀集了梁实秋、潘光旦、闻一多、饶盂侃、刘英士。杂志还没有名字,奔走最热心的是徐志摩和余上沅,一个负责编辑,一个负责经理。梁实秋他们常在潘光旦家聚会,上沅传出了消息,说杂志定名为《新月》,一听就是徐志摩的主意。上沅又传出消息,说刊物决定胡适任社长,志摩任编辑,大家一听不高兴了,大家的事情,怎么老是由一两个人独断专行,应该更民主
  化,由大家商定才是。梁实秋等人把这个意见告诉余上沅,志摩是何等明达的人,立刻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时间一长,大家就都知道志摩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其实他是毫无城府的,只是有时热情得过了头,难免一厢情愿独自做主罢了。
  或许就是这些小兄弟们的这次反叛,让胡适写了那封要辞职、要撤股、要抽走书稿的信。这是胡适一生中最丢份的一次。这件事,和上面那件事时间上是衔接的。元月1日决定办《新月》,有了刊物才会有社长的设置。传出去才会有梁实秋等人的不满,有了梁实秋等人的不满,才有1月28日胡适写的这封信。架不住志摩几句好话相劝,很快又收回成命,或许经志摩一说,此信就没有传出去。要不也就不会作为信稿留在胡适大陆的旧宅中。不管怎么说,3月10日《新月》创刊号顺顺当当出版了。
  这一时期新月内部的纠纷及胡适的感慨,在《胡适的日记》中也留下记载。4月4日胡适携子与高梦旦、沈昆三赴九江上庐山游玩,同日的日记中写道——
  梦旦说他今天脱离商务印书馆了,辞职书是今天送上去的,商务近年内部的意见甚深,菊生先生首先脱离,梦旦先生忍耐至今,也竟脱离了。他说:“我们只配摆小摊头,不配开大公司。”此语真说尽中国一切大组织的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是个纯粹个人主义的民族,只能人自为战,人自为谋,而不能组织大规模的事业。考试是人自为战的制度,故行之千余午而不废;政党是大规模的组织,需要服从与纪律,故旧式的政党(如复社)与新式的政党.(如国民党)都不能维持下去。岂但不能组织大公司,简直不能组织小团体。前几天汪盂邹来谈东亚的事,便是一例。新月书店与霓裳公司便是二例。这样的小团体已不能团结,何况偌大的商务印书馆。
  话是这么说,在新月这个团体中,胡适还是很能忍让的。说他是新月的领袖,那是一点不假。
  办刊中,徐志摩与梁实秋、罗隆基等人都有过龃龉。这一点,从刊物编辑人的变化中也可看出。创刊号至二卷一期,编辑为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二卷二期至五期为梁实秋、潘光旦、叶公超、饶孟侃、徐志摩,二卷六、七期合刊号至三卷一期为梁实秋,三卷二期至四卷一期为罗隆基。四卷一期出的是徐志摩纪念号,此前他已去世了。
  1931年3月,脱期甚久的第三卷五、六期合刊号出来了,上面有彭基相译的一篇文章,叫《文化精神》,大概彭有什么政治背景,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罗隆基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彭基相稿是志摩所介绍。彭基相为何如人,我素昧生平。月刊出版后,一多、实秋及先生都同声反对,我始知此人一点底细。原稿志摩说已经看过,且力言可登。从前《新月》又曾屡次发表过彭的文章,于是我就将原稿发刊。编辑人不看过稿子,将文章发表,  自是荒谬。这里,志摩亦连累人了!
  1931年8月正是暑假期间,徐志摩在上海,这一时期,因为罗隆基常在《新月》上发表政治言论,危及刊物的生存,徐志摩和邵洵美认为该“向后转”。罗隆基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此间志摩、洵美为维持月刊营业计,主张《新月》今后不谈政治。向后转未免太快,我不以为
  然。”也就是说,连办刊方针都是相左的。
  罗隆基夫妇不睦,经常打架,这些“秘闻”,徐志摩多当做笑料说给别的朋友。1930年11月底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努生夫妇又复,努生过分,竟至三更半夜头破血流,但经胡圣潘仙以及下走谈笑周旋,仍复同桌而食,同榻而眠,一场风波,已告平息,知兄关怀,故以奉闻。
  但希弗以此径函努生为感。”努生是罗隆基的字,胡圣潘仙指胡适和潘光旦。1931年8月19日给胡适的信中说: “老罗家又闹翻了,昨晚我和光旦又看戏,半夜我做侠客将罗太太救出家来,昨夜住我家,我看这对夫妻终究有些难。”这不能看做是嚼舌头,这是他们之间的情分。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家庭
第一章  世系
第二章  家庭
父亲  徐申如
母亲钱慕英
前妻张幼仪
妻  陆小曼
子  徐积锴
第二卷  本传
第一章  从硖石到北大
第二章  到美国去
第三章  来到英国
第四章  真正的剑桥生活
第五章  回国之初
第六章  驰骋文坛
第七章  创办新月社
第八章  给泰戈尔当翻译
第九章  与陆小曼的热恋
第十章  编《晨报副刊》
第十一章  结婚与南下
第十二章  新月派的灵魂
第十三章  泥淖与挣扎
第十四章  北平,我又来了
第十五章  云游:轻轻的我走了
第三卷  交游
王  赓    王统照    方令孺
方玮德    叶公超    孙大雨
孙伏园    朱经农    朱自清
朱  湘    刘海粟    杨振声
沈从文    何家槐    余上沅
张奚若    陈西滢    陈梦家
邵洵美    林长民    林徽因
郁达夫    吴  宓    吴世昌
周作人    郑振铎    赵元任
赵家璧    赵景深    胡  适
闻一多    饶盂侃    袁昌英
凌叔华    徐悲鸿    翁瑞午
陶盂和    章士钊    梁启超
梁实秋    蒋复璁
附录
著作
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