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本书编辑说明<br> 回忆鲁迅<br> 致周作人(1923年10月)<br> 《生活与艺术》书后<br> 历史小说论<br> 给《世界日报副刊》的编者<br> 读《老残游记》<br> 对于社会的态度<br> 革命广告<br> 讨钱称臣考<br> 《大众文艺》第一期编辑余谈<br> 《大众文艺》第四期编辑余谈<br> 最后的一回<br> 致钱公侠(1929年4月)<br> 致周作人(1929年9月)<br> 致周作人(1930年5月)<br> 致周作人(1930年6月)<br> 寻找鲁迅启事<br> 赠鲁迅先生<br> 萧伯纳与高尔斯华绥<br> 移家琐记(二)<br> 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br> 致周作人(1935年1月)<br> 鲁迅与周作人的散文<br> 继编《论语》的话<br> 致叶圣陶(1934年9月)<br> 小说与好奇的心理<br> 我所喜爱的文艺读物<br> 国防统一阵线下的文学<br> 致许广平唁电<br> 对于鲁迅死的感想<br> 怀鲁迅 <br> 今日的中华文学(上)<br> 今日的中华文学(下)<br> 鲁迅先生纪念奖金基金的募集<br> 鲁迅的伟大<br> 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br> 手民之误<br> 抗战以来中国文艺的动态<br> 几个问题<br> 我对你们却没有失望<br> 我对你们还是不失望<br> 友人们的消息<br> 一二八的当时<br> 致许广平(1939年2月)<br> 致萧玲(1939年5月)<br> 《回忆鲁迅》题记<br> 纪念柴霍夫<br>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编者附志<br>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br> “文人”<br> 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br> 敬悼许地山先生<br> 附录<br> 忆郁达夫与鲁迅的交往(王映霞)<br> 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王映霞)<br> 我记忆中的鲁迅与许广平(王映霞)<br> 《郁达夫日记》残片中的鲁迅(丁言昭)内容摘要
本书编入了郁达夫的《回忆鲁迅》长文和其他谈鲁迅的全部文字,尽可能采用最初发表的版本,不作任何删改,以存其真。<br> 郁达夫比鲁迅小十五岁,但他们是同时代人。郁达夫写鲁迅,没有塑造光辉形象的任务.也没有谬托知己把自己写成“老战友”的意图,因而写得潇洒,正因为潇洒,也就真实。编入本书的《回忆鲁迅》长文和其他谈鲁迅的全部文字,尽可能采用最初发表的版本,不作任何删改,以存其真。